認識孩子的固執行為-孩子的心靈安定劑
認識孩子的固執行為——他們的小小安定劑
許多家長常跟我說起這樣的場景:孩子總是緊抓著東西不放,例如「那件洗到褪色的超人力霸王T恤👕,他怎麼都不肯換😣」,或是那個抱了好幾年的舊抱枕🛌,破了也要抱著睡💤,甚至堅持每天走同一條路去幼兒園🚶♂️,這些行為在有發展障礙的孩子中特別明顯,例如自閉症(ASD)或過動症(ADHD),但不少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固執」,例如:一定要拿第一🏆,不然就委屈痛哭😢。其實,固執行為是孩子為了穩定自己而進行的行為,因為重複同樣的事情,孩子能預見結果,從而感到安心😌。
從生物精神醫學看,固執與大腦發育有關🧠。孩子的前額葉皮質:負責彈性思考和情緒調節的區域—尚未成熟,當面對變化時,他們的「執行功能」可能跟不上,於是固執成了應對方式。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失衡,也可能讓孩子過度專注於特定事物,例如堅持抱著那個抱枕,因為這讓大腦感到「安全」。我曾遇過一個小朋友,每天要把玩具車排成直線,這可能與他的神經迴路偏好規律有關。
心理學則告訴我們,固執是孩子尋求安全感的工具❤️。在台灣,孩子常面對家族聚會或上學的壓力,這時,重複熟悉的行為就像安定劑💊。例如,抱著舊抱枕能讓他們預測「今晚會睡得好」,減少焦慮。固執還可能是情緒的出口,像是要下樓前,反覆整理服裝儀容,這是她在整理自己,藉此來緩解壓力。
固執是不是一定要介入❓老實說,成功的人多少都有一些固執性。如果不影響生活,也許一陣子固執行為就會改變。因為這是孩子穩定自己的方式,孩子有經驗,可以建立足夠的安全,就不會抗拒改變。但是如果影響生活,例如不肯換抱枕導致睡不好,就值得注意。建議先觀察:什麼時候固執最明顯?了解這點,才能找到幫孩子的方法。
家長小作業📝:這週記下孩子固執的行為(例如「舊抱枕一定不給人碰」),以及當時的情境(時間、地點、情緒)。有什麼想法,隨手記下來吧!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