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預防暴力,讓家成為避風港?—實用策略與溫暖關心

 

如何預防暴力,讓家成為避風港?——實用策略與溫暖關心

前兩篇(為什麼孩子會突然失控?大人怎麼說、怎麼做,才能少點失控?)我們提到,孩子的暴力行為是他們不會用言語表達的訊息,而我們可以透過找出⚠️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來幫他們。這次,我想接著提📌如何用具體方法預防暴力,並讓家成為孩子的避風港。特別要說的是:別等到孩子失控才關注,平時的主動關心,才能讓他不覺得自己是「壞人」。

🌊平靜下來的方法:減少危險,增加保護

知道孩子的失控可能來自「危險因子」(像噪音或壓力),或「保護因子」(如如好朋友在旁)不見了後,我們就能動手預防。家長用對方法,小朋友暴力行為真的會少很多。
試試這些策略:
  • 🔴減少危險因子:晚餐時間大家搶著講話讓孩子煩躁?帶他去房間休息一下,或請家人小聲點。曾有個孩子一聽到弟弟哭就發脾氣,媽媽改成弟弟哭時先帶他去客廳玩,衝突就少了。
  • 🟢增加保護因子:給孩子一個平靜角落,比如房間放個小桌子讓他畫畫;或補習後留 10 分鐘聽音樂,而不是馬上催他寫作業。
這些小改變很簡單。像是有些家長發現,孩子放學聽到電視太大聲就摔東西,關掉電視、讓他安靜吃點心後,脾氣就穩定了。

❤️平時主動關心:不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壞人

不過,光靠危機處理還不夠。我常看到,大人通常在孩子粗暴時才反應,平時沒事就不太理會。但這樣不行。如果我們只在孩子失控時責備,像「你怎麼又亂摔東西!」卻平時不說話,他的問題行為就會被過分放大。孩子會覺得:「我只有缺點被看見」,心裡受傷,甚至覺得自己是個「壞人」。周圍的人也可能留下「這個孩子很粗暴」的印象。
怎麼避免呢?關鍵在平常無事時「主動關心」。比如,我有個小病人,每次發脾氣都被爸媽罵,但平時沒人問他學校的事。後來爸媽改進,每天晚餐隨口問:「今天有沒有什麼好玩的?」孩子慢慢覺得被在意,發脾氣的次數也少了。在台灣,孩子壓力大,課業、補習已經很累,如果我們只在壞時管教,他可能更不願說心裡話。

🏡家裡是避風港:從小處打造支持

長期來說,家庭是預防暴力的核心。問問自己:
  • 👉家裡有安靜的地方嗎?:客廳吵鬧時,孩子有沒有自己的小空間?
  • 👉大人會不會變壓力源?:忙著吵架或滑手機,有沒有忽略他的感受?
  • 👉關係夠溫暖嗎?:他難過時,能不能安心找我們聊?
有個孩子在家族聚會後常鬧脾氣,因為親戚問成績,回家又聽爸媽抱怨。他爸媽後來調整,聚會前提醒親戚少問,平時也多聊些開心事,還留個安靜角落讓他聽故事,孩子就平靜多了。讓家成為避風港,他的行為自然會穩定。

📝家長小作業:從關心開始

下週試試這個:挑一個孩子常失控的時刻(像晚餐或放學後),減少一個危險因子(比如關掉電視),加一個保護因子(像陪他聊 5 分鐘)。另外,每天找個平靜時機,主動問他:「今天有什麼開心的?」觀察他有沒有更放鬆,歡迎留言跟我分享成果!
孩子的「不知道」,是他們還不會說的求助。只要我們用方法預防暴力、平時多關心,讓家成為避風港,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壞人,行為也會越來越穩定。
有關大人可調整就先談到這邊,接下來我們來談如何調整孩子,「變化氣質」,我們下次見。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