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小朋友克服恐懼與建立自信

 

引言

「有狀況時候要告訴我,這樣我才能幫你。我永遠都會支持你💪。」這句話是許多家長對孩子滿滿愛意的叮嚀❤️。然而,當小朋友遇到問題時,很多小朋友常常選擇逃避、不願承認,甚至用「我不知道,不曉得耶」或「那是你們大人的事」來搪塞。這些反應背後,可能藏著對失敗、責罵或被誤解的害怕。有些孩子還會說「我很笨」「我很爛」,用自責來保護自己,拒絕接受讚美,甚至放棄努力。這些行為可能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他們在情緒管理和自我認知上有更多挑戰。本文將分享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認錯與求助的恐懼,同時建立他們的自信,讓他們感受到被支持的溫暖,勇敢面對困難。

✍️情境範例:小萱的逃避與自責

小萱是一個八歲的小學生,常常因為覺得作業太難或提不起勁而逃避寫作業。她有時會把作業藏起來,告訴媽媽「老師沒派作業」。當媽媽追問時,小萱可能情緒崩潰:「我對讀書沒興趣,成績是你們大人的事,跟我沒關係!」甚至說:「我就是很笨,再怎麼努力也沒用!😭」
小萱的反應其實反映了她內心的恐懼和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這種迴避行為負向自我陳述,可能與ADHD的執行功能困難有關。這導致他們在情緒調節與自我監控上遇到挑戰,使得他們更容易感到挫敗與情緒失調。

家長的應對方式

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家長別急著生氣或反駁,可以從以下四大核心策略著手,成為孩子的引導者。

1. 🤗理解和容忍不舒服的感受

當小萱逃避或說「我很笨」時,別急著生氣或反駁,先試著貼近她的內心,感受她的心情。她可能因為害怕做不好、被罵,或覺得作業像座大山,才選擇躲起來或用自責保護自己。你可以輕聲說:

「小萱,我知道作業可能讓你覺得很煩,甚至有點害怕,覺得自己搞不定。這種感覺我也有過,真的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來面對。」

這是在進行情緒同理(emotional validation),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情緒是被看見、被理解的。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他們會更願意敞開心房,而不是築起心牆。

2. 🧗‍♀️製造機會練習陪孩子一起跨過小障礙

當小萱情緒炸鍋、拍桌子大喊時,家長先深呼吸,忍住不跟她硬碰硬。試著把大問題拆成小塊,陪她一步步解決。比如,拉把椅子坐到她旁邊,溫柔地說:

「我們來看看這份作業,哪一題讓你最頭痛?我們先挑一題試試,做好了我們就去吃個冰淇淋慶祝,好不好?」

這是進行任務分解(task chunking)與合作式解決問題的技巧((參考🔗ADHD孩子的學習策略:設定目標,分解任務,刻意練習)。透過降低難度與給予誘因,幫助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逐步面對挑戰,慢慢找回信心。可以參考🔗《當孩子情緒爆發:如何從三個層次理解和引導》,用小獎勵或鼓勵,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面對挑戰,慢慢找回信心。

3. 🌟正向強化:真心肯定孩子的努力

對ADHD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記不住自己的成功時刻。家長的正向回饋是重建自信的關鍵。

「哇,小萱,你今天敢告訴我你不會的那題,真的好勇敢!我們一起把它搞定,媽媽超級為你驕傲!」

對ADHD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記不住自己的成功時刻。這是在進行正向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特別要肯定的是「努力」而非結果,這能幫助孩子將價值觀從「我是否成功」轉向「我是否努力過」,進而建立內在動機,慢慢打破「我很笨」的想法。

4. 🦸‍♀️環境調整與認知重構:看清自己的「超能力」

心理學家Albert Ellis說過,困擾我們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小萱可能覺得「作業=我會失敗」,所以才逃避或自責。你可以輕輕地問:

「你說你做不到,是真的每次都做不到嗎?有沒有哪次你其實做得很棒,只是忘了?」

比如,當她說「我很笨」,你可以提醒她:「上次你不是幫妹妹修好了玩具車?那可是很厲害的!」這是心理學認知重構(cognitive reframing)的應用,幫助孩子將負向信念轉變為正向信念。透過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結構,並像一面鏡子般幫助他們看見被忽略的優點,讓他們相信自己其實很行。

🚀結語:走向自信與自主的旅程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和建立自信,就像陪他們一起爬一座小山——有時候會跌倒,有時候會鬧脾氣,但只要你牽著他們的手,給他們溫暖和鼓勵,他們會慢慢找到自己的路。最終,這些策略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與問題解決能力。當他們學會說「媽媽,我需要幫忙」時,這代表他們已經從依賴轉向了自主(autonomy),這是治療成功的重要指標。家長的愛與理解,就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