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死、吃潲了你」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髒話問題
ADHD孩子的耐性較差,衝動是他們的弱點😮。他們容易對新奇事物產生好奇,尤其是刺激性強的事件,例如髒話🤯。髒話對他們來說特別有吸引力,往往一學就會。當情緒失控、理智無法壓抑衝動時,髒話便會脫口而出,這常常讓父母感到尷尬😓。當孩子滿口「林老師」、「冊幹」或「三小」時,該如何引導與調整呢?
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當場制止🚫,甚至採取罰寫功課等懲罰方式📚。然而,這種做法往往只是壓抑孩子的表達,讓他們不敢說出口,但當情境壓力增大,內心的煩躁與衝動無法掩蓋時,髒話依然會冒出來😤。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並不真正理解髒話的含義,只是以前聽過, 就一直學起來🧏。例如,「潲」(音:小)指的是精液,「姦」(音:幹)涉及性侵,這些詞彙背後的意義可能遠超出孩子的認知。
📖讓我們來看一個情境:小明因為同學動作太慢,脫口而出:「幹,你在弄三小?吃潲了你?」,聽到這樣的話,多數家長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擔心:「孩子這樣會不會惹怒別人?」、「會不會被認為有情緒障礙?」、「將來會不會嫁不出去?」🤷,這些不安促使家長下意識地說:「不可以說這種話!」然而,這往往讓孩子情緒更加激動💥,因為被禁止表達,他們可能選擇用替代的行為:例如拍桌子、大叫,甚至行為更加失控😵。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有的,我們最近在推「真誠同理:🔗孩子抱怨時,怎麼用同理心回應?、🔗同理心的界線:當現實無法改變,如何避免無底線妥協 」的做法,就可以用在這邊。面對孩子爆粗口,此時,家長需要同理的對象不是他人,而是眼前的孩子。
例如:
孩子:「〇〇!!!」
母親:「你看起來好生氣😠,是嗎?」
孩子:「對啊!這傢伙〇〇,××⋯⋯!」
母親:「原來如此,我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這種情況確實很容易讓人忍不住想罵人。」
即使孩子說出難聽的髒話,家長也要試著接納、認可並同理他們的情緒—這正是「真誠同理」的核心❤️。當孩子因憤怒而想指責或壓制他人時,若能對他們的情緒予以理解,他們會逐漸學會新的思考方式:「我不必苛責別人的失誤,也不必執著於壓制對方,問題發生時無需一味指責。」💭
透過真誠同理,孩子不僅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也能更懂得尊重他人🤝,進而減少髒話的使用,培養更健康的溝通方式🌱。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