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固執當下怎麼辦?—三步驟冷靜應對

 

孩子固執當下怎麼辦?——三步驟冷靜應對

上次我們談到孩子的固執行為是他們尋求安全感的方式 (認識孩子的固執行為—孩子的心靈安定劑) ,但當孩子突然固執起來,例如在夜市大哭非要買那個氣球🎈,或在家堅持只用藍色小熊碗吃飯,我們大人常會覺得非常生氣又很無奈,甚至擔心「我這樣順著她,未來會不會管不動吧?」 (延伸閱讀:管教的權力是如何運行的? ) 這次,我想分享三個簡單步驟,幫助您在孩子固執時冷靜應對,渡過固執危機🌈。

🤝第一步:用同理心回應,理解孩子的專注

當孩子固執時,往往腦子是處於非常專注的狀態。孩子可能在想「我還想做到這裡」,正全神貫注地投入某個行為。這時若突然插手干預,就像拔掉正在充電的電池🔋,孩子會感到困惑,甚至更抗拒。從生物精神醫學看,固執時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難以靈活調節,焦慮感會讓他們「卡住」。我常跟家長說,先別急著說「不行」,試著同理孩子的內心,溫柔地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氣球,對不對?」或「你很喜歡這個碗,是嗎?」這樣能讓孩子感覺被理解。我有個參加球隊的小病人進入診間非常氣憤,一直臭臉😣,不講話,讓氣氛很尷尬。我說:「你等很久,影響到你運動的時間,對吧?」他點頭後,說:「你快點」,不說話的窘境就開始突破了。。

⏳第二步:耐心等待,讓行為自然結束

第二步是選擇「等待」,而不是勉強介入。心理學告訴我們,固執是孩子在壓力下尋求控制感的表現,對他們來說,這一刻的專注就像完成一個小任務。大人一旦接受這一點,孩子也不會那麼煩躁😤。有人可能覺得「總得做點什麼」「任性不能被允許」,但固執行為來自大腦特性,無論怎麼介入都無法「治癒」。我記得有個小朋友,每次出門前都要把鞋子排整齊👟,媽媽學會等他弄好再出發,結果衝突少了很多。有時家長常擔心公開場合的眼光,但耐心等待反而更有效。

🕒第三步:掌握時機,溫和設界限

等到適當時機,就可以溫和介入。生活中總有時間限制,比如學校上課每45分鐘就有10分鐘休息,引導卡住的孩子從固執點轉移行為時,時機很重要。我的觀察,當孩子大腦思緒開始鬆動,切換時,常有一些生理徵象。最簡單的是觀察呼吸:當他們動作停下來,像「呼」地喘口氣,那就是說話的機會 💬。別錯過這一刻,可以說:「滿足了嗎?」「你很專注呢!」這樣的同理話語能避免孩子恐慌,也維持他們對您的信任。接著設個簡單界限,例如:「拿氣球可以,但不能在這裡吹破喔。」我曾遇過一個小女孩,非要玩橡皮擦,我等她停下後說:「玩可以,但不能丟到地上。」她聽懂了,也就接受了。

🌱為什麼這樣做有用?

這三步驟在於幫助孩子建立或與維持安全感:同理心降低大腦壓力反應(杏仁核活躍)🧠,等待讓孩子自我調節,適時介入則引導他們適應變化。有時家長常在家族聚會或學校場合感到壓力,但根據我的經驗,硬壓不如柔引。如果固執影響生活,比如不肯換碗導致不吃飯,可以記下來,我們下次聊長期方法。試試這三步,您會發現應對沒那麼難!

📝家長小作業:下次孩子固執時,試試這三步,記下您用了哪招(例如「等他喘氣時說話」)、效果如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