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到父母的話就跳腳,怎麼治療?
😤孩子聽到父母的話就跳腳,怎麼辦?
最近遇到一個家長帶孩子來。家長還沒開始說話,孩子就開始暴雷,讓家長苦不堪言,我非常能理解家長的挫折與孩子的無奈。為何孩子這麼容易暴怒呢?其實背後有很多原因。簡單的說就是孩子的腦袋🧠還在成長,控制情緒和衝動的能力還不成熟,所以一點小事就會觸發核彈反應反應。有可能是我們的語氣太強硬、批評太多,讓孩子覺得不被理解,甚至有被責備的感覺。當然,孩子也可能因為想要的東西沒拿到、想做的事被阻止,或者單純覺得被忽略了,才用跳腳來發洩。此外,學校或朋友間的壓力、模仿大人的脾氣,甚至缺乏安全感或控制感,都可能讓孩子把負面情緒帶回家。
👨👩👧父母怎麼當個好「引導者」?
我最近讀了Kasari的JASPER一書在書中有講到Regulation (調節),覺得可以用更理解的方式來幫孩子。先從自己開始:當孩子跳腳時,可先試著深呼吸冷靜😮💨,然後說一句「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讓他感覺被聽見👂。接著,試著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說清楚期望,而不是下命令或責備。如果孩子跟大人的想法不同,可試著耐心解釋,而不急著反駁,尊重他小小的心靈。書裡有建議,父母可以用示範來引導,比如示範深呼吸、暫時離開一下,或者能穰孩子慢慢學著平靜下來。
🔍怎麼看出孩子的需求?
除了溝通,也要想想孩子生氣背後的需求是什麼。比如,他是不是想要一點關注或自主權?如果是的話,在可能的範圍內,會試著適度滿足他,比如讓孩子選擇怎樣完成某件事情;試著建立規律的生活節奏🕰️,讓他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喘口氣;這樣他就不會覺得什麼都被控制,心情可能會平靜一些。當孩子覺得被理解和重視時,就可以不用那麼頻繁暴怒。
🧠孩子自己能學什麼?
對於氣到眼淚出來,跳腳的孩子,我們希望孩子能慢慢改變。如果孩子稍微生氣,可以鼓勵他試著說出「我在生氣😡」,而不是直接發脾氣。有時候可以設計一些輪流遊戲,比如堆積木,讓他練習等待。書裡還建議教孩子簡單的冷靜方法,像深呼吸或數數,試著跟孩子做看看,聊聊別人的感受、玩角色扮演,或許也能讓他慢慢懂得體貼他人。
🌱從小行動開始改變
改變需要時間⌛,但可以從小地方做起。下次當孩子因小事鬧彆扭時,父母會平靜地說「我知道你心情不好」,然後觀察他怎麼回應。每天找個五分鐘,一起做點簡單的事,比如整理東西,讓他感覺我們大人的存在。偶爾溫和地提醒他「等一下再說」,觀察他的反應。晚上聊聊今天的事,給他一點支持。如果孩子主動幫忙,可以給個微笑或說「你真貼心」。只要我多點耐心,持續這些小行動,只要我們持續用這些小行動,搭配理解和耐心,就能慢慢幫孩子冷靜下來,也讓家裡多一點溫暖。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