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協助不願求助的小朋友-幫孩子找到依靠的力量

 


🏫當孩子不願意上學,該怎麼辦?

奇美醫院 精神醫學部 諮商心理師 楊立澤

「孩子不肯上學,你急著幫他,他卻說『我自己來』,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你是不是聽到『不用你管』時,心裡既無奈又挫折?」
我看著在繁忙工作中,仍努力想拉孩子一把的家長,那嘗試後碰壁的表情,或許家長想著:「孩子為什麼這麼倔?」😔。跟家長會談中,會提到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開始離自己越來越遠,孩子很像開始封閉自己,整天只對著📱小螢幕按來按去,開始有一天,孩子開始拒絕去學校。一開始以為是孩子太懶,只要嚴格一點就能解決,但該說的就說了,軟的硬的都來了,長大的孩子不願意就是不願意也強迫不來。親子教養節目也聽了,開始放軟身段想跟孩子談,孩子的表情有所軟化,但仍只是保持沉默。
孩子很像越來越走不出來。
結束跟家長的會談後,看著會遇到不發一語的孩子,看著這樣的孩子會想著,他經歷了什麼?讓他在學校適應上遇到困難時,卻很難表達自己,或接受其他的資源。

🚧接受資源,從跨過心中那道坎開始
在台灣,我們常聽到父母說:💪「要堅強一點!」、「別麻煩別人!」一位爸爸曾堅持,孩子不上學是因為「太懶」,只要嚴格一點就能解決,認為輔導老師的關心是找麻煩,但狀況一直沒有改善。
為什麼有些家長這麼怕求助?有時候求助等於承認自己不行,於是用「要自立自強」包裝自己。就像那位爸爸,他認為找人幫忙是弱點,所以逼孩子、逼自己,卻忘了:孩子學會的不是堅強,而是孤單。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把「靠自己」當成美德。小時候,爸媽可能說:「別給人添麻煩!」長大後,這變成一種習慣。可是,當我們不敢展現脆弱,孩子也會模仿。他們看到你拒絕別人的援手,就覺得求助很丟臉。結果呢?他們不敢找老師、不敢找朋友,甚至不敢找你。這不僅讓他們更封閉,還可能讓不上學的問題更嚴重。

❤️展現脆弱,讓孩子學會依靠

其實,人不是設計來獨自生活的。我們是互相幫助、互相依靠、互相麻煩地生活下去的。記得小時候,鄰居借醬油、朋友幫忙顧小孩,甚至陌生人在路邊幫你推車嗎?這種「不怕麻煩別人,也不怕被麻煩」的態度,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溫情。這正是台灣人情味的核心。但現在有些家長卻忘了這一點,覺得凡事靠自己才對。
要幫孩子走出「不接受幫助」的困境,你可以試試這三步:
1️⃣第一,放下『靠自己』的想法。🙅‍♂️
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這很勇敢。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孩子不上學,她硬撐了好幾年,拒絕找人幫忙。最後孩子18歲還在家,她才後悔:「早點找專家就好了。」你呢?別讓「自立」的包袱,拖住孩子的未來。
2️⃣第二,找專家幫忙,別再等。👨‍⚕️
孩子不願求助,往往是因為不知道怎麼開口。專家能幫你看清問題,還能教你怎麼靠近孩子。
一位家長在接受3-5次的心理諮商後說:「我找了心理師聊,發現我的孩子不是因為懶惰或不乖,背後其實有很多的困難,但因為自己心太急,而沒有發現孩子的困難;當我跟心理師找到孩子的癥結點後,可能是孩子對自我要求太高,背後隱藏著對失敗的恐懼而不敢求助。對症下藥後,感覺孩子有越來越好轉,開始願意上上學;也開始可以跟孩子溝通,更能看到孩子的價值。」
專家不是來批評你,而是陪你一起找路。
3️⃣第三,用行動告訴孩子:依靠沒什麼不好。🤗
下次你有困難時,試著說:「我問了朋友意見,覺得好多了。」讓孩子看到你願意依靠別人。每天問他一個簡單問題,像「今天有什麼想聊的?」別急著解決,就聽就好。慢慢地,他會覺得跟你求助很安全。

💖展開心扉流入資源,從今天開始改變

放下「凡事靠自己」不只幫孩子,也幫我們找回台灣的溫暖人情味。想想看,如果每個家長都願意展現脆弱、互相扶持,我們的孩子會在什麼樣的環境長大?一位媽媽參加如何協助不願求助的小朋友-心理支持與輔導輔導後說:「孩子開始上學,還交了朋友,我終於鬆了一口氣。」這樣的改變,你也想要吧?
從今天開始,別再獨自扛著。打電話給輔導老師,或問問身邊的朋友:「你怎麼處理這種事?」你的行動不只是救孩子,也是在告訴他:我們是一起生活的,有人情味的社會多美好。就像以前鄰居借醬油一樣,麻煩別人一點,沒什麼大不了。
最後,我想問:你願意為了孩子,放下「靠自己」的執念嗎?當你伸出手,孩子會學著抓住它。這不只是親子之間的改變,也是對整個社會的呼籲:讓我們繼續保持互相依靠的溫情,讓每個孩子都能安心長大。試試看吧,今天就開始!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