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陪伴孩子—讓固執變成成長的機會


 孩子的固執令人討厭😣,但沒有固執也不會成功💪。先前兩篇我們已經聊過固執行為的意義 (認識孩子的固執行為—孩子的心靈安定劑) 和當下應對(孩子固執當下怎麼辦?—三步驟冷靜應對) ,這次我想談談如何長遠陪伴孩子👨‍👩‍👧,讓固執成為成長的機會🌱。許多家長很擔心:「孩子老是堅持用同一個碗🥣,會不會改不掉?」我常說,固執是人能成功的一部分,但透過與孩子「討論並決定」,我們能幫他們找到新平衡。

🗣️第一步:與孩子討論替代方案,讓他們參與決定

固執行為是孩子尋求安全感的表現,例如堅持抱舊抱枕,因為這讓他們預見「今晚會睡得好」。從兒童發展看,這是控制感的需要,抱枕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要改變,我們🚫不該單方面說「換新抱枕吧」「快去做別的事」,然後強加給孩子,這樣只會感受到安全感被剝奪,強迫面對危險。尤其對有發展障礙的孩子,我建議與他們討論:「如果不抱這個,能做什麼呢?」讓他們自己思考。我有個小病人的媽媽跟我分享一個故事,孩子每天都要帶玩具車出門🚗,媽媽問他:「該怎麼做好呢?」他想了想,說帶張車子畫,接著一起決定這樣試試。如果孩子很難提意見,才提議:「畫畫如何?🎨」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因為這是孩子參與的決定。

🛠️第二步:用工具支持,鞏固討論的結果

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轉換行為對他們是挑戰🏋️,這時可以用簡單工具幫忙。例如,與孩子討論後決定「安靜玩」,可以用卡片寫上這句話或畫個笑臉,放在看得見的地方。我也常建議給孩子一個帶鬧鐘的手錶⌚,幫他們掌握轉換時機。比如,設定10分鐘後鬧鐘響⏰,提醒他們從玩玩具換到畫畫。並且會觀察孩子行為自然結束的時機——當他們「呼」地喘口氣,就說:「手錶響了,我們試試新方法好嗎?」我有個小朋友,原本非要排玩具,討論後用手錶提醒換畫畫,他慢慢適應了。通常家長很忙,很難隨時都在旁提醒,使用卡片或手錶這些小工具,能讓孩子記住自己的決定,又不失信任感,讓孩子在提醒時覺得失去面子。

👏第三步:讚美努力,肯定他們的成長

當孩子願意試新方法,讚美能刺激大腦獎賞系統🧠,增強信心。例如,孩子同意換新碗,我們可以說:「你今天自己決定試新碗,好棒!」我記得有個小男孩,原本堅持穿舊鞋,經過討論改試新鞋,爸爸每天誇他,幾週後他自己就接受了。我們家長常希望孩子「要聽話 ,要賢慧」 ,但與其命令,不如肯定他們思考與決定的努力,這比單向指示更能促成改變。

一定要與孩子討論

為何不可以狠狠的罵一次😡,需要溫柔的討論呢? 這樣看似麻煩,但有兩個原因。第一,孩子自己思考並決定的事,他們更願意執行,因為這是「我的選擇」。第二,討論能讓孩子累積「與他人協調」的經驗。從發展來看,這幫助大腦發展彈性思考;從教育的觀點看,這是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大人也能從中學會未來衝突時的妥協點。如果固執影響生活,比如不吃飯或不社交,可以來找專家聊聊。透過討論與支持,固執能成為孩子適應世界的助力。

📝家長小作業:這週挑一個方法(討論方案、手錶或卡片、讚美),跟孩子試試,記下他的反應(例如「手錶響後他換了活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