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年互動的藝術:理解與真誠的表達
他是不是爬到你頭上去了,怎麼這麼不聽話?
青少年時期是一段自我探索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內心的掙扎🤔。日本兒童精神科醫師小野善郎在《思春期を生きる》提到青少年生活在從孩童邁向成年模糊不清的過渡階段,既不是完全的孩子,也尚未完全進入成人世界。在面對自我認同和未來方向時,往往感到迷茫、不安,甚至表現出反抗。這些情緒的表達不只是叛逆,而是他們試圖透過拒絕外界的控制來確立自我認同。因此,青少年與大人的溝通容易產生誤解與摩擦,使家長或教師感到挫折。
了解這一點青少年的特質後,在跟青少年互動時,不該是一味要求順從,而是要幫助他們感覺到自己被看見和理解👫。我們常常習慣於給出建議或指引,但對於青少年而言,更需要的是一種能促進內在成長的支持,而非強制的控制。(延伸閱讀:當ADHD造成問題,該說嗎?)
對於青少年的互動,我們經常遇到困惱是我們要如何表達才能讓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又能讓其聽得進去,考慮我這樣說的用意。單純的讚美(如「你好棒」)或批評(如「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都會直接觸及他們的面子與自我認同,進而觸發防衛攻擊反應。在 Adele Faber 所寫的《怎麼說,青少年會聽vs.如何聽,青少年願意說》提供一個策略可以參考,讓我們來看一下應用案例和技巧:
🎞️例子 1:LINE訊息看心情回覆
青少年常常選擇性的回覆LINE的訊息,甚至會「假裝沒看到」。這類行為表現他們的自主性,也反映他們對控制的抵抗。
- ❌與其給予評價:「你為什麼總是不回我的訊息?這樣很不負責任。」孩子感受:這樣的說法讓孩子覺得被控制、被批評,反而增加他們的反感和疏遠。
- ✔️不如表達感受:「有時候我發訊息給你沒回覆,讓我有點擔心。我希望你有空時能回個訊息,這樣我就安心了。」孩子感受: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擔憂,而非指責,較能接受,且會更願意回覆訊息。
效果:人們到侮辱時,常常只想侮辱回去。 改這樣的說法表達了父母的感受,同時沒有強迫性地要求回覆,讓青少年比較容易接受,降低他們的防衛心。(延伸閱讀:如何停止碎念跟開始溝通)
🎞️例子 2:難得的親子時光——與父親一起洗車
假設某天,青少年難得願意陪父親一起洗車,這樣的行為值得被認可,但過度的讚美可能會讓他們覺得不自在。
- ❌與其給予讚美:「你真是個好孩子,今天竟然願意幫我洗車!」孩子感受:孩子可能會想:「他是在諷刺我嗎?只是洗一次車而已,下次不知又要叫我做什麼。」,觸發了孩子的防衛。
- ✔️不如描述你看到的:「哇,你把這些輪胎擦得真乾淨,跟新的一樣!」孩子感受:孩子內心想:「他注意到了我的努力,下次我也想再幫忙。」
效果:人們往往對評價他們的讚美有所防衛,但比較能接受一句誠實的事實肯定。(延伸閱讀:不喜歡被讚美的孩子)
💕讓表達有意義的關鍵:理解與真誠
運用這個技巧,可進一步套用在各種批評或讚美的情境。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到,理解青少年的內在掙扎,並以真誠和具體的方式表達讚美與批評,我們能更有效地與他們建立連結,減少摩擦與防衛。這種互動方式強調的是尊重、共鳴與支持,而非控制和評價。最終,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順利通過這段成長的「隧道」,迎接更成熟的人生階段。(延伸閱讀:解開隔閡:理解、接納、支持ADHD孩童的養育原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