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不是設計來思考,而是來避免思考的
我討厭寫報告,真的😨。每當我接近作業檢查時間時,我就變得非常坐立難安,想辦法找別的事情做。就算被逼著釘在座位,我也會不斷地摳抓身體,釋放因腎上腺素上升而產生的緊張能量。我真的恨透寫作業,不理解的以為我平常都摸魚🐟,浪費時間,但真的不是。我是機伶古怪的人,我的大腦隨時都在思考🤯,基於本身的專業,我用腦科學來自我分析一下。
🔍我的觀察:為什麼寫報告這麼難?
- 🧠工作記憶容量有限,思考是費力的:人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而思考本身就是一個緩慢且費力的過程。寫報告需要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構思主題、研究資料、組織架構、撰寫內容,這些都會大量消耗工作記憶的資源。當認知負荷超出工作記憶的容量時,大腦會本能地尋求省力的替代活動。這就解釋為什麼疲憊時,我和其他人一樣,寧願瀏覽社群媒體也不願寫報告。
- 🧠寫報告需要運用大量知識,而我背景知識不夠:任何可看的報告都不是空想出來的,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理解與思考 。當某些領域的背景知識不足時,寫作自然變得困難重重,進而產生厭惡情緒。這就像在陌生城市裡沒有地圖,每走一步都充滿不確定。
- 🧠注意力與執行功能:前額葉負責的執行功能在寫報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需要持續的注意力資源。然而,現代環境中充斥著各種干擾源:社群媒體推播、遊戲通知、LINE訊息等,這些都在競爭前額葉的有限資源,導致注意力難以持續集中在寫作任務上。
- 🧠情緒系統的影響:焦慮時,杏仁核的活化會干擾前額葉的執行功能表現。過去的負面經驗(如報告被退回、收到負面評價)一直留存在情緒記憶中,每次面對類似情境時就會被提取出來,觸發杏仁核的活化。這解釋了為什麼每次要和老師討論報告前,我都會產生強烈的逃避反應,甚至希望老師永遠都不要來找我。
💣我的突破:從認知科學找答案
前些日子的颱風假,讓我有充分的時間自我整理。我讀到認知心理學家 Daniel T. Willingham 的一段話,讓我茅塞頓開。他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中說:「大腦其實並不是設計來思考的,而是設計來避免思考的。」這句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是人類大腦的自然傾向!(延伸閱讀:為什麼孩子不愛上學?從大腦學習機制找到答案)
基於認知科學的應對策略:
- 💡補充背景知識:在開始寫報告之前,先花一些時間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這樣在寫作過程中會更順利。
- 💡設定時間限制: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限制,例如每次專注寫作30分鐘,然後休息5-10分鐘,這樣可以提高注意力集中度。(延伸閱讀: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專注力與自我控制)
- 💡尋求幫助:如果遇到困難,不要猶豫尋求老師或同學的幫助,他們可能會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支持。
🙋你也不喜歡寫報告嗎?
如果你也在為寫報告所苦,請記住: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人類大腦的普遍現象。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用更友善的方式對待自己,同時發展出更適合自己的寫作策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