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愛上學?從大腦學習機制找到答案
最近我讀了 Daniel T. Willingham 的《為什麼學生不喜歡學校?》,對孩子不愛上學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書中以大腦的工作記憶為基礎的學習機制為出發點,探討學習的本質以及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提供了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觀點。
- 📚學習的過程,工作記憶的運作:學習的過程,從認知運作來看,就是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的運作。新訊息會先進入工作記憶,經過處理和運算後,再從長期記憶 (long-term memory) 中提取舊有知識,兩者整合後重新編碼,最後存回長期記憶。簡單說,學習就是在工作記憶中進行有效的訊息處理和整合,在寫回長期記憶的運算過程。 (延伸閱讀:7.經常遺失:工作記憶出問題)
- 🧠大腦的遺忘機制,自然的篩選:我們人不可能記住所有的東西,書中提到,即使是成績優異的學生,隨著時間推移,也會遺忘大部分學過的知識。這是因為大腦會優先保留經常使用或帶有強烈情感連結的資訊,這是大腦自然的篩選機制,我們不需要過度擔心遺忘的發生。(延伸閱讀:如何遺忘不想要記住的事情)
- 📈間隔學習,克服遺忘曲線的有效方法:許多學生習慣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但這種學習方式無法跟過去的記憶深度結合,應付考試可以,長期記憶保留的效率很低。書中提到的「間隔效應 (Spacing effect) 」指出,每天讀一點,分散學習比集中學習更能幫助大腦吸收和記憶知識。(延伸閱讀:9 忘東忘西: 你需要加強後設認知,運用工作清單。 )
- 💪大腦喜歡省力,學習變成一種挑戰:為什麼許多學生覺得學習枯燥乏味?因為大腦天生追求效率,傾向選擇簡單、容易獲得成就感的活動。而學習需要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對大腦來說是個耗能的過程,這也是許多孩子抗拒學習的原因。
- 🎬善用故事,提升學習興趣和記憶:書中提到為何我們會對精彩故事的記憶印象深刻。這是因為大腦對故事的記憶力遠勝於單純的事實。我們可能輕易記住電影情節,卻對歷史課本的內容毫無印象。因此,將知識融入故事,讓學習的過程有故事情節,有大魔王可以打,有費盡辛苦努力的歷程,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也更容易記憶。
- 👨🎓專家養成,從記憶開始,累積專業知識:書中也提到,專家並非天生,專家一開始的能力跟生手一樣,差別在於專家是是透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記憶累積而成。即使是專家,面對新領域時,也必須從基礎開始學習和記憶。每個孩子都有可能透過持續的努力,累積知識,最終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Daniel T. Willingham 是認知心理學家,專長在教育相關的認知科學領域,這本書《為什麼學生不喜歡學校?》,談到學習不該只是短期知識灌輸,更重要的是培養長期記憶的能力。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老師和家長理解孩子不愛上學背後的原因,並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讓他們重拾學習的熱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