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與支持ADHD:心理防衛機轉與因應策略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常伴隨持續的挫折、羞恥感或被責備的壓力😞。因為注意力的限制,拖延、健忘、沒有時間概念以與衝動行事往往惹出不少狀況😵。為了保護自己,ADHD 青少年可能會本能地啟動心理防衛機轉,尤其是表現讓身邊的人失望時,這些無意識的策略能在當下緩解壓力、焦慮或失敗感。雖然這些反應短暫地提供了保護,提供了一時的安慰,但若長期過度依賴可能阻礙個人成長並影響人際關係🙅‍♂️,甚至某些應對方式長期來看反而弊大於利。下面是幾個ADHD青少年常見的防衛機轉,並分享個人與親友如何透過實際的因應策略,促進理解、支持與正向改變。

🌱ADHD常見的心理防衛機轉

🛡️1. 否認(Denial)

「我沒有,不是!」 ,拒絕承認事實,是最常用的防衛機轉。  否認能避免面對困難帶來的羞恥或無力感,暫時逃避令人不安的真相。

🛡️2. 投射(Projection)

「都是你害的,我遲到是因為家人沒叫我起床!」或「我忘記是因為朋友沒提醒我!」  將自身的困難、責任或焦慮歸咎於他人。透過將內在壓力或挫折轉移到他人身上,這種方式能暫時減輕承認自身錯誤的負擔,讓當下更容易應對。

🛡️3.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我哪有問題,我超喜歡這個專案!我完全能搞定一切!」, 在這種防衛機轉中,為了避免內心的負面感受衝擊到自身,刻意轉化為誇張且與真實情緒完全相反的行為或態度,在面對批評或壓力時,表現出過度的積極或自信。這個與否認有些不同,誇張的正面表現成為一種保護機制,用以掩飾深層的脆弱、失敗感或對自己能力的擔憂,透過假裝自信或熱情來維持自尊,避免焦慮浮現到意識層面。

🛡️4.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每個人都會遲到,這很正常!」, 「每個人都會分心」。用這些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開脫。為自己的行為或失誤尋找看似合理的解釋,試圖淡化這些錯誤對自己或他人的影響。合理化能有效減輕內心的內疚感,並緩和來自他人批評時的壓力,透過重新詮釋事件來軟化失誤帶來的情緒衝擊,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

🌱ADHD患者的自我因應策略

防衛機轉,人們為了應付潛意識中不被接受的內在衝動或外界壓力,而發展出來的無意識心理機制,用來「短期內」減少焦慮、維持心靈平靜。然而,這些機制僅止於立即緩解情緒,而非真正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因長期使用而導致不良後果(如情緒壓抑、人際關係緊張或自我認知扭曲)。 許多非ADHD人們在壓力下也會使用這些機制。但 ADHD 青少年由於執行功能的限制與累積的負面經驗,更容易啟動這些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而隨著發展階段與生活壓力改變,若過度依賴這些防衛機轉可能反而阻礙適應,例如頻繁的否認問題,使得現實困境更加惡化,投射機制讓周邊同學厭惡,反向作用,壓抑真實情緒,加劇內在衝突,合理化,讓自己失去改變契機。ADHD青少年的挑戰可能讓人感到不堪重負,但關鍵在於注意到防衛機轉的侷限性,透過培養自我覺察與採取健康的應對方式,減少對防衛機轉的依賴,朝向成長與進步邁進。以下是一些實用的策略,幫助ADHD青少年更好地管理情緒與行為:
  1. 🔍提升自我覺察試著記錄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情緒反應以及行為模式,透過寫日誌來觀察防衛機轉何時悄悄出現,並思考其背後的觸發點。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這樣的反應,是否試圖逃避某些困難的感受?真正的問題在哪裡?」這樣的反思能幫助自身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2. 🗣️練習情緒表達與調節學習用語言清楚表達內心的困難或感受,例如說出:「我很沮喪,因為我又忘了完成這件事。」而不是選擇逃避或推卸責任。接受自己的侷限是重要的一步—理解到有困難是人性的一部分,這能為成長與改變開啟一扇門。
  3. 🎯設定實際的進步目標放棄追求完美的心態,轉而專注於具體的行動,例如告訴自己:「下次我會試著用這個方法來提醒自己。」這樣的思維能取代對無瑕表現的苛求。同時,學會慶祝每一個小小的成功,比如準時完成一項任務,而不是總是糾結於尚未達成的部分。
  4. 🤗培養自我寬容試著理解防衛機轉是人腦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你無需因此責怪自己或感到羞愧。給自己一些正面的肯定,例如:「我正在努力,對於今天來說,這已經足夠了。」這樣的自我對話能減少羞恥感,增強內心的韌性與自信。

🌱親友的因應之道

支持ADHD的家人或朋友,需要用心創造一個安全且充滿理解的環境,幫助他們感到被接納並願意成長。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親友成為ADHD青少年的堅實後盾,共同面對挑戰並創造正向改變:
  1. 🤝建立同理心的溝通氛圍避免用簡單的責罵來回應他們的行為,試著深入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情緒與需求,這樣能建立更深的信任。例如:「我聽到你這樣表達,是否因為你擔心被誤解或責怪?我很願意和你一起面對這件事。」這樣的對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支持而非壓力。
  2. 🔎溫和地辨識防衛機轉當你注意到否認或投射等行為時,先以同理心認同他們的感受,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沮喪,這沒關係。」接著溫和地引導反思:「我們能不能一起想想,下次有沒有其他方法避免忘記?」用耐心與溫暖取代批評,讓他們感到安全並願意敞開心胸。
  3. 👨‍👩‍👧‍👦創造安全與支持的空間努力打造一個家庭或社交環境,讓困難可以被公開討論而不必擔心被評判或懲罰,這樣能減少防衛行為的出現。透過鼓勵誠實表達,展現出承認錯誤或挑戰是安全且可被接納的,幫助他們逐漸放下防衛或找藉口的習慣。
  4. 📅協助行為調整與問題解決與孩子或伴侶一起回顧出錯的情境,例如錯過一個重要的期限,然後共同動腦,找出實際的解決方案,比如設定手機提醒、製作待辦清單或調整日程安排。重點在於專注於進步而非懲罰,透過合作的方式賦予他們信心與工具,讓他們感受到被支持,進而更有動力調整行為並解決問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