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孩子的感受嗎?家長常見「不自覺同理錯誤」與改善方法
最近我們在談「真誠同理」你真的懂孩子的感受嗎❤️?家長常見「不自覺同理錯誤」與改善方法
每位家長都希望理解孩子、和孩子親近,但有時我們說「我知道,加油,你辛苦了」💪,明明是「為孩子好」,卻反而讓孩子覺得不被懂、甚至會回答「不要」🙅♂️。我們的鼓勵仔細想想,當我們說「加油」,其實可能只是習慣反應,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以下我整理了一些常犯的習慣性同理心錯誤,及更有效的溝通方法,讓你與孩子的距離更近一步。
❌一、家長最常犯的無意識同理心錯誤
- 🛠️太快進入「解決問題」模式 在親子日常對話中,我們很容易急於幫孩子找到解決辦法,卻忽略了孩子當下真正的感受。例如,當孩子說「對不起我睡過頭了」,家長可能馬上回應「你下次晚上不要追劇追那麼晚」但孩子此刻想表達的,其實是「我現在有點不好意思,我需要討拍」這種當下的需要,而不是立刻希望被要求「怎麼解決」。很多時候,一句「沒關係,我幫你把作業放在桌上了!」比一堆建議更有力量。
- 🙃只給鼓勵卻沒真正感受 家長常會說「你很棒!加油!」、「別想太多,很快就會好」,但這些話雖然出發點是鼓勵,卻沒有真正貼近孩子的情緒經驗。如果只給予正面言語,卻沒有理解孩子的挫折、難過或疲憊,久了孩子會覺得「你根本沒在聽我說話」,甚至失去信任與分享的意願。
- 😟把自己的擔心投射到孩子身上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提醒孩子,其實是在投射自己的焦慮和期待。像是孩子說「睡過頭了」,家長馬上說「你是不是沒規劃好?太馬虎了吧?」這時其實是大人在傳達對「規劃、責任感」的擔心,但孩子需要的只是當下被理解的支持,而不是被貼上標籤。
🔍二、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陷入這些溝通陷阱?
- 📚社會習慣與文化期待 在我們成長的環境裡,「愛孩子」經常被誤解為「幫他想辦法」,於是我們習慣用建議和解決方案來表示關心,卻較少練習單純的傾聽與陪伴。
- 😨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恐懼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不開心、煩躁、挫折,會產生焦慮,進而希望快速「處理掉」這些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忽略了陪伴與理解的重要性。
- 💬缺乏練習與示範 多數人很少被教導「如何真正傾聽和感受他人的處境」,長大後也難以自然表現出細膩的同理心。
💞三、怎麼做才能「真誠同理」?
在我的以前的學習中,許多親子教養課程常強調「情緒標籤」技巧,例如:「你是不是很生氣?」但實際運用後,我發現很多孩子被直接點出情緒時,內心反而會覺得不舒服,甚至否認或抗拒這份標籤,出現反效果。因此,對於敏感的孩子,我們建議,嘗試從更基礎、也更貼近當下感受的「身體感官」出發。
首先處理「身體感受」:許多孩子(尤其拒學或焦慮型的孩子)會先以身體不舒服(如頭痛、疲憊)來表現壓力,這時候大人的理解能讓孩子有被看見、被支持的安全感。
其次,從具體的感官經驗開始共感,比單純點出情緒,更能降低孩子的防衛心,孩子也更願意逐步開放心扉,分享更深層的心情與想法。 以下是實際可以操作的方式:
- 👁️從「五感」開始共感 孩子的許多感受都直接來自身體,比如睡意、慌亂或肌肉緊繃,因此家長在回應時,可以先觀察和描述孩子當下的生理狀態。舉例來說,「你看起來還很睏,眼睛都睜不開呢?」或「你看起來好像很累,還好嗎?」這些話讓孩子覺得被注意、被理解。
- ⏸️練習慢下來,不急著給建議 當孩子在抱怨、訴苦或表達不舒服時,請家長先暫停,不要立刻進入指導或解決模式,而是專心傾聽孩子的話語,心裡可以默默問自己:「我現在是在理解孩子,還是又在教他怎麼做?」這個停頓,有時比任何建議都更重要。
- 🗣️用描述取代評價 家長在對話中多用描述性的語句(例如:「你今天鬧鐘響了好幾次都沒聽到呢。」),而非立即給出評價(如:「你總是賴床!」),能減少孩子的防衛心,也比較容易引出他們的真實需求和想法。
🧘♀️四、實踐「五感同理」的簡單步驟
- 😴先描述身體感受:「早上這麼趕,現在頭會不會有點暈?」
- 😰再連結情緒:「睡過頭了,是不是覺得很慌張?」
- 🛏️避免馬上責備或建議,像「下次要不要早點睡不要追劇了?」這樣的討論可以等孩子情緒平穩後再談。
🌈五、結語
當家長願意慢下來、陪伴孩子好好感受自己,孩子會更容易說出真心話,也比較不會害怕表達負面情緒。這樣的互動累積下來,親子之間的信任感與安全感都會提升,家長也會體會到,原來真正的親密是靠「被理解」與「陪伴」而來,而不是靠不斷解決問題。
✍️六、練習題:
請思考一個情境:
週末晚餐時,孩子突然放下筷子說:「今天發上週的數學考卷了⋯⋯我明明很認真複習,還是考砸了。」
你知道:孩子考前花了很多時間練習,這次考試成績比預期低很多. 孩子說話時低頭戳著飯,聲音悶悶的
你下意識就想說:「渣,爛死了,下次早點開始複習啊!」、「要不要去補習?」
但隨即注意到這只是解決方案,於是決定重新思考真正具有同理心的回應。
那麼,如果是你,會對孩子說什麼樣的真誠同理話語呢?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