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遊戲成癮的根源與解決之道(下):真誠同理,讓孩子重拾自信:從遊戲成癮走出來

😞自卑感如何驅使遊戲成癮🎮?

自卑感讓孩子渴望「比別人更優秀」,以彌補內心的空虛。然而,現實中的學業或社交挑戰需要長期努力,成果卻不確定,相較之下,遊戲提供了一個低門檻、高回報的舞台。孩子在遊戲中贏得比賽、獲得稀有道具或提升排名時,會感受到短暫的滿足感,社交平台上立即的按讚,得到認同,彷彿「我終於做到了什麼」。
這種對「優秀」的執著成為遊戲成癮的根本驅力。孩子並非單純喜歡遊戲,而是依賴遊戲來逃避自卑感。長此以往,他們可能形成惡性循環:現實中的挫敗加深自卑,進而更沉迷於遊戲,進一步疏遠現實生活。

👨‍👩‍👧解決之道:父母的「真誠同理」

什麼是「真誠同理」🤝?

「真誠同理」是一種深層的心靈交流,是父母用全然的接納,讓孩子感受到:即使我此刻不夠好、不夠努力,仍然值得被愛。

這不只是表面的安慰(例如:「沒關係,下次再努力就好」),而是一種真心貼近孩子內在情緒的態度。它意味著父母願意理解孩子的痛、看見他的不安與挫敗,並且不急著改變他,而是先接住他的情緒與脆弱。透過這樣的同理,孩子才能真正放下自我否定,不再陷入「我必須比別人更好才有價值」的迷思。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他才能慢慢鬆開對虛擬世界成就的執著,重新建立對自己的肯定與信任。

🛠️如何實踐「真誠同理」?具體的對話技巧

真誠同理需要父母改變思維並掌握實用的對話技巧,放棄 忍耐、努力、迎合他人的功能性價值觀,改追求情感的認同。以下是幾個範例,幫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1. 🏆放下對「社會標準」的執著
    • 父母應反思是否過分重視「正確、優秀、努力」,例如以成績或行為定義孩子的價值。捨棄「他人評價等於價值」的觀念,專注於孩子的感受。
    • 對話技巧:避免評判性語言,改用開放式提問了解孩子。
      • 範例:孩子考試不及格,別說「你怎麼又考砸了?」而是問:「這次考試讓你感覺怎麼樣?有什麼我可以幫你的?」
      • 效果:開放式提問讓孩子感到被傾聽,降低防禦心。
  2.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 主動表達無條件支持,強調孩子的內在價值。避免強制改變(如沒收手機),而是理解孩子為何依賴遊戲。
    • 對話技巧
      • 表達接納:用溫暖語氣肯定孩子,例如「我知道你很喜歡玩遊戲,這沒關係,你還是很重要的。」
      • 探索遊戲吸引力:問「這個遊戲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可以跟我分享嗎?」顯示對孩子的興趣。
      • 範例對話
        • 孩子:(深夜玩遊戲)
        • 父母:「看你玩得這麼投入,這遊戲一定很棒吧?可以告訴我你在裡面做了什麼厲害的事嗎?」
        • 孩子:(分享遊戲成就)
        • 父母:「聽起來你真的很厲害!不過我有點擔心你太累了,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怎麼平衡遊戲和休息嗎?」
        • 效果:孩子感到被理解,願意敞開心扉,接受建議。
  3. 🤗建立深層心靈連結
    • 透過日常互動(如共餐、散步)增進信任,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支持。共感對話應融入生活。
    • 對話技巧
      • 反映感受:重複孩子的感受,例如「聽起來你因為成績不高很沮喪,對嗎?」
      • 分享自身經驗:適度分享父母的掙扎,例如「我小時候也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但後來發現做自己更重要。」
      • 範例對話
        • 孩子:「我不想去學校,大家都比我強,我是廢物,你們的薪水小偷。」
        • 父母:「聽起來你在學校很難受,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對嗎?我也有過這種感覺,總覺得別人比我厲害。你想跟我說說是什麼讓你這麼覺得嗎?」
        • 效果:反映感受和分享經驗讓孩子感到「父母懂我」,增強信任,減少對遊戲的依賴。
      • 進階範例(應對孩子沉默)
        • 孩子:(躲在房間不回應)
        • 父母:「我知道你現在可能不想說話,這沒關係。我會在客廳等你,什麼時候想聊了我都在。你對我來說永遠很重要。」
        • 效果:給孩子空間,同時傳達接納,避免壓力。

為何「真誠同理」能帶來改變✨?

真誠同理直接針對自卑感的根源。當父母傳達「你有價值」的訊息,孩子不再需要透過遊戲證明自己。他們的自信逐漸恢復,減少對虛擬成就的依賴。共感也能幫助孩子將父母的支持延伸到社會關係。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他們更有勇氣面對學校或同儕。

🎎結合人情味與共感

我們的家庭文化強調人情味,為真誠同理提供了優勢。以下是建議:
  • 融入日常:利用共餐或節慶與孩子聊天,問「最近在遊戲裡有什麼新發現?」開啟共感對話。
  • 平衡學業壓力:告訴孩子「成績不代表你的全部價值」。例如,孩子考試失利時,說:「我知道你很努力,這就很棒了。」
  • 在地資源:參加親子工作坊或成長課程。

🌅結論

網路與遊戲成癮是孩子自卑感的求救訊號,源於無法達到社會對「正確、優秀、努力」的期待。父母的「真誠共感」是解決之道,透過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運用具體對話技巧,幫助他們重建自信,走出成癮陰影。在台灣,結合人情味的共感對話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只要父母以理解取代責備,孩子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