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人怎麼說、怎麼做,才能少點失控?—從我們的角色到找出觸發條件
上個單元(🤔為什麼孩子會突然失控?—揭開暴力行為背後的真相) 我們談到當小朋友還不會用言語表達時,孩子的暴力行為是他們傳達內心訊息的方式。「那我們能怎麼幫他們?」這次我想分享兩個重點:✅一是我們大人的言行怎麼影響孩子,✅二是如何找出讓孩子失控的「觸發條件」。讓們繼續吧!
大人的角色:你可能是問題的起點
孩子的暴力訊息,有時是我們無意間點燃的。常聽到家長說:「我只是叫他快點收拾玩具,他就扔東西!」在那邊暴氣,問他為什麼,他只說「不知道」。其實,對於很專心腦子已經鎖定的孩子來說,他不是故意鬧,而是我們的態度可能讓他不安。
比如,有個平時很安靜的孩子,突然在學校做出粗魯動作。後來發現,是他在操場休息時被老師責備,覺得煩躁又委屈。我們常常忙起來時常說「快一點啦!」或在親戚面前批評「你怎麼不認真點」,卻沒想到,這可能讓孩子更慌亂,甚至失控。
怎麼改善呢?試著反思:
- 🔈聲音太大:把「吃飯啦!」換成輕聲的「可以來吃飯囉」。
- 💬言語太嚴厲:別說「你怎麼這麼笨」,改成「我們一起試試看好嗎」。
- 😔責備太過:小朋友也有面子問題,如果他考試考不好,別當眾說出來,私下聊聊比較好。
這些小調整,能讓孩子少點壓力,也少點抓狂。
事先辨識觸發條件: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消失
要預防孩子失控,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上,我們還可以觀察什麼會引發他們的暴力行為,也就是「觸發條件」。這些條件分成兩種:讓孩子煩躁的「危險因子」,和原本能保護他們平靜卻消失的「保護因子」。
🔴常見的危險因子可能包括:
- 什麼事發生?:弟弟搶玩具,或晚餐時太吵。
- 什麼人在場?:某個會使喚他做事, 愛大聲講話的親戚。
- 什麼聲音聽到?:教室外的施工噪音,或汽機車聲。
🟢保護因子消失的情況可能是:
- 安靜的空間不見:家裡電視開太大,孩子沒地方放鬆。
- 喘息的時間沒:補習後直接寫作業,沒有休息。
- 溫暖的支持不在:好朋友不在旁邊,沒人可以陪他安慰她。
我遇過一個特殊孩子,每次只要聽到施工噪音就推同學,因為那是他無法忍受的危險因子。還有個案例,孩子平時就躲在朋友圈邊聊天邊寫功課,但好朋友外出幫另一個老師跑腿時,導師急著催他寫功課,保護因子消失,他就開始摔門敲桌子。找到這些觸發條件,我們就能減少危險因子,比如讓環境安靜點;也能補回保護因子,像給他 10 分鐘等朋友回來,在上去找他。
家長小作業:找回保護的關鍵
下週試試這個📝:想想孩子最近一次發脾氣時,有什麼「危險因子」(像噪音或催促)讓他失控?又有什麼「保護因子」(像安靜或休息)不見了?試著減少一個危險因子,比如降低聲量,再加回一個保護因子,像給他 5 分鐘喘息,看看能不能讓他平靜下來。
孩子的「不知道」,其實是他們還不會說的訊息。只要我們調整說話方式、找出引爆點,就能少點抓狂,多點平靜。下次我會分享「平靜下來的方法」,歡迎留言告訴我您的發現,我們一起幫孩子找到平衡!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