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最新文章

【情緒卡關怎麼辦?】從認知負荷談文化差異、語言侷限與貼圖的心理功能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講點什麼,最後只丟了一張貼圖或一顆 emoji😶?這不只是懶惰,而是我們的語言和文化,讓💬「說出心情」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這次我想從認知心理學的訊息處理觀點出發,說明語言與文化如何形塑我們的情緒表達風格。當語言本身無法精準描述複雜感受,又有強調和諧的文化規範作為框架,「說出來」這件事其實需要更多腦力,也就是更高的認知負荷。因此,許多人選擇不說,或改用非語言方式傳遞情緒。 🧠我們的心智,不是無限容量的超級電腦 心理學中的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指出,人類的心智具有有限的認知資源與處理容量(Miller, 1956),如同一台只能同時開幾個App的手機。為了因應這些限制,人們會發展出各種認知策略與文化工具,以降低訊息處理的負荷(Sweller et al., 2020)。語言與文字系統即為其中一種「認知工具」,幫助人類克服記憶與表達上的限制(曾志朗, 1982;曾世杰, 1998)。不同文化在長期演化過程中,根據其生存需求與社會結構,發展出各具特色的認知工具與表徵系統,進一步影響個體對訊息的處理方式與學習策略。這種文化與語言交織而成的認知差異,特別表現在情緒表達上。 🌏東西方情緒表達:文化與語言的交織差異 東方文化(如中、日、韓)與西方文化(如歐美)在情緒表達風格上有明顯差異。西方文化鼓勵直接、具體地表達內在感受,語言中也有較多精細區分情緒強度的詞彙(如 happy、joyful、grateful、content 等)。相較之下,中文雖詞彙豐富,但描述情緒的詞語較為概括,例如「開心」、「難過」、「生氣」等涵蓋多重語境。 這樣的語言結構,加上文化中對含蓄、避免衝突的重視,使得表達複雜情緒時需要更多判斷與轉換,無形中增加認知負荷。Chen與Bond(2020)指出,華語使用者在表達細膩情緒時,需仰賴語境與非語言提示來補足語言的不足。 台灣受中日文化交織影響,社會傾向強調間接表達與群體和諧。Kim等人(2011)發現,東亞文化即便在數位溝通中,也常避免過度直白的情緒陳述,進一步強化了 emoji、貼圖等非語言符號的需求。Tsai與Clobert(2019)指出,這樣的文化結構使精確、外顯的情緒表達成本更高,導致人們轉向成本較低的策略性表達方式。 😊為什麼我們用貼圖,反而更能「說出心情」...

最新文章

「你」與「我們」的溝通轉換:應對青春前期ADHD孩子的挑戰

從自我否定走向自我接納(安全感 × 成長)

被點燃的情緒(臨床現場 × 情緒壓力)

同理心的界線:當現實無法改變,如何避免無底線妥協

想被認可的孩子(非認知能力 × 甘え)

網路與遊戲成癮的根源與解決之道(上):為什麼孩子沉迷遊戲?—看見成癮背後的傷

孩子抱怨時,怎麼用同理心回應?

為什麼我們總是拖延?理解並解決拖延的兩大根源

如何協助不願求助的小朋友-幫孩子找到依靠的力量

如何協助不願求助的小朋友-心理支持與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