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我們」的溝通轉換:應對青春前期ADHD孩子的挑戰
今天的主角,是一位正值小學五年級、帶有ADHD特質的孩子與他的媽媽👩👦。媽媽在診間分享近況:「他的房間裡堆滿髒衣服🧺、垃圾和雜物,但他就只顧著打電腦。」。她試著以溫和語氣說:「我們一起來把東西收一收,好嗎?」,沒想到,孩子立刻停下手邊動作,用帶點挑戰意味的語氣回應:「不對,你不能說『我們』,要說『你』!」
許多家長在類似場景中,可能會感到困惑、無力,甚至挫敗😕。孩子正處於青春前期,性格逐漸轉向自主與挑戰權威,加上ADHD的衝動特質,使這類回應顯得格外難以招架。尤其當父母刻意避免命令式語言、選擇以「我們」這類溫和詞語試圖引導合作時,反被糾正,更容易產生「好意被誤解」的無力感。
那麼,「我們」與「你」這些詞語,究竟該如何使用?使用英國📘《新森林ADHD教養手冊》,書中提供了一些在生活中,使用語言的策略與應對方式,本文 將據此解析這些語言的時機與功能,並提供具體做法,協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更有信心地應對類似挑戰💪。
🕰️「你」與「我們」的使用時機:理解語言的心理功能
在人稱語法上,「我」、「你」屬於單數人稱主詞,代表個體行為與感受;而「我們」則是複數人稱主詞,代表集體行動或規範。從教養角度來看,這些語言的選擇,不只是文法問題,更是傳遞情緒、建立規則與維持關係的溝通技巧🗨️。
👨👩👧👦何時使用「我們」(We)
「我們」常用於強調家庭規則、群體界線與集體責任感,對ADHD孩子尤其重要,因為他們更容易因衝動而抗拒直接命令⚠️。適當使用「我們」有以下功能:
- 🧑🤝🧑建立集體責任感:讓孩子明白規則是全家的共識,而非針對他們個人。例如:「我們在家中都用走的,不奔跑。」這避免孩子感受到被單獨指責。
- 💗保護自尊心:ADHD孩子常因行為問題被糾正,使用「我們」能減少他們的挫敗感,讓規則聽起來更像團隊合作。
- 🙌提高接受度:正面表述的「我們」規則比負面指令更容易被接受。例如:「我們輕輕關門」比「不要用力關門」更溫和。
- 實例:
- 🧹「我們在房間裡保持桌面整潔。」(針對房間雜亂的情況,強調全家共同的整潔規範)
- 🎮「我們在完成任務後才玩電腦。」(針對只顧打電腦的行為,設定優先順序的規則)
- 🧽「我們一起合作清理房間。」(鼓勵小朋友參與,而不是單方面要求他收拾)
當孩子因為規則被提醒時,使用「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防禦反應。與其說「你怎麼又弄亂了!」不如說「我們是不是可以再一起把桌面整理好?」
🤍使用「你」、「我」:教導情緒與同理心
單數主詞如「我」和「你」,在情緒溝通與行為反饋上發揮重要功能。這類語句能幫助ADHD孩子學習感受的語言化,進而建立同理心與自我調節能力。
- 😃教導情緒表達:簡單的主詞開頭句子能示範如何將感受轉化為語言。例如:「當你幫忙收拾,我感到很高興。」
- 😔培養同理心:讓孩子理解他們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例如:「當你大聲喊叫,我感到很難過。」
- 實例:
- 🧺「當你幫忙把髒衣服放進洗衣籃,我感到很高興。」(肯定小朋友參與收拾的行為)
- 😞「當房間一直很亂,我覺得有點沮喪。」(表達媽媽對雜亂狀況的感受)
- 💻「當你專心玩電腦而忽略我的話,我感到有點難過。」(讓小朋友意識到他的行為對媽媽的影響)
這類句型清楚、具體且情緒負荷低,能幫助ADHD孩子逐漸辨識他人情緒與自身行為之間的關聯。
💕小結論:「我們」設定集體規則,「我」、「你」傳達感受
在日常教養中,「我們」用來強調行為規範與集體合作;「我」則用來表達情緒感受與關係影響。這兩種語言策略並不衝突,而是互補的。在對ADHD孩子的互動中,這樣的語言應用需要耐心與持續練習,才能逐漸協助他們在規則與情緒間找到穩定的理解。
🛠️應對ADHD孩子糾正「語言用詞」的具體策略
國小中年級(約8-11歲)的ADHD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前,開始展現叛逆傾向。他們可能因ADHD的衝動特質,迅速糾正家長的用詞,顯得「不受教」或挑戰權威。這種行為可能反映以下動機:
- 🚧測試界線:孩子每天測試規則,想看界線是否改變。反駁「我們」可能是試探家長的反應。
- 😣表達抗拒或不適:ADHD孩子可能因任務或規則感到挫折,無法妥善表達,轉而用糾正來發洩。
- 🥊權力鬥爭:糾正可能演變為爭論遊戲,孩子試圖掌控對話。
- 🧍追求獨立性:說「不要說我們」可能是孩子試圖區分「我」與「我們」,表達自我意識。
這些行為通常不是故意對抗,而是ADHD相關的衝動或理解困難的表現。
家長可以這樣做:
- 📍保持鎮定,避免爭執:ADHD孩子的衝動可能讓糾正聽起來尖銳,容易引發你的情緒反應。但爭論只會加劇衝突。試著以平靜語氣回應,例如:「謝謝你提醒,媽咪在說我們家的規矩哦。」這緩和氣氛,同時將焦點轉回規則。想像自己有一面「情緒盾牌」,避免被孩子的情緒影響。
- 📍理解孩子的動機與限制ADHD:孩子可能因短期記憶問題或抽象概念理解困難,僵化套用「我」和「我們」的規則。他們的糾正可能是想展示「知識」、測試界線,或因衝動脫口而出。將其視為學習誤解,而非叛逆,並以同理心回應。
- 📍選擇平靜時機解釋:當下不要長篇解釋,因ADHD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可能導致效果不佳。待雙方冷靜後,用簡短語言說明:
- 「『我們』是說家裡的規矩,比如『我們輕輕關門』,是大家一起做的。」
- 「『我』是說爸比/媽咪的感覺,比如『我很高興你幫忙』。」
- 溫和強調:「爸比用『我們』是因為我在教大家怎麼做,謝謝你認真聽!」對ADHD孩子,解釋要簡潔,避免過多細節,以免他們發散過度聯想。
- 📍持續一致地示範:ADHD孩子需要反覆的示範來內化規則。繼續在日常生活中用「我們」強調規則,用「我」表達感受。例如,當小朋友幫忙收拾時說:「我真的很高興你幫忙把衣服放進洗衣籃!」需要提醒時說:「我們在房間裡保持桌面整潔。」一致性對他們的習慣學習非常重要。
- 📍謹慎肯定,引導焦點:如果情境適合,可以簡短肯定孩子的觀察力,例如:「你記得『我』和『我們』,真厲害!這次媽咪用『我們』是因為這是家裡的規矩。」但要避免讓孩子誤以為糾正大人是正確的行為。迅速將焦點轉回規則或感受的教導上。
- 📍強化家長的引導角色:對叛逆傾向的ADHD孩子,溫和但堅定地維持引導角色。例如:「我知道你想幫忙提醒,謝謝你!爸比用『我們』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家裡的規矩。」這尊重孩子的意圖,同時表明你是教導者,避免權力爭奪。媽媽可以說:「謝謝你的提醒,用『我們』是因為這是家裡的規矩,我們一起來收拾吧。」
- 📍將行為與孩子分開:ADHD孩子的糾正行為可能是衝動或理解困難的表現,不是「壞」或「不聽話」。避免負面語言,如「你怎麼老是這樣!」而是將其視為學習挑戰。例如,事後說:「我愛你,但當你說『不要說我們』時,我有點困惑,因為我想讓我們一起完成這件事。」這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而非被否定。
- 📍視覺輔助與規則提醒:為ADHD孩子提供視覺提醒,例如將家規寫下或畫出來(如「我們保持房間整潔」),貼在房間或整理好的空間上。這有助於他們記住規則,減少糾正行為。
🌉結語:讓語言成為教養的橋樑
對於正值中高年級、具有ADHD特質的孩子來說,「我」與「我們」的語言策略,不只是溝通技巧,更是建立自我理解、情緒覺察與行為界線的工具。
當孩子因語言使用問題挑戰你時,請記得:這是他正在學習的證明。只要你能保持冷靜、持續引導並善用語言的力量,就能讓這些困難轉化為成長機會——讓孩子在「被理解」與「被引導」中茁壯。
參考資料與延伸參考閱讀:
📚Step by Step Help for Children with ADHD: A Self-Help Manual for Parents "Skill 4: ‘WE’ and ‘I’ and tone of voice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