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否定走向自我接納(安全感 × 成長)
🌱建立情感安全感與行為分離的實踐:怎麼帶好草莓族?
前兩篇提到的:《🔗想被認可的孩子(非認知能力 × 甘え)》、《🔗被點燃的情緒(臨床現場 × 情緒壓力)》,都談到了日本精神科醫師 土居健郎 的「甘え理論」(依賴驕寵理論),以及兩個醫學生的挑戰:👨🎓一位因論文被退而放棄,👩⚕️ 另一位因遲到被提醒而抓狂。這些情況,其實跟 ADHD 孩子的家長、以及我們帶新人的同事常遇到的困難很像。在榎本博明著作📘 《「指示通り」ができない人たち》 (中文翻譯本: 當部屬無法依指令做事:...),第3章中也提到:建立情感安全感,以及幫助他們將「自己」與「做的事」分開看,是關鍵策略。我反思後覺得,這些方法如果能早點使用,就能避免他們自我放棄或用忤逆搗蛋來表示失望。
🛡️解法1:建立情感安全感,補足逆境訓練
新人類抗壓低,挫折一來就容易覺得自己整個人被否定。我以前常是在學生情緒爆發後才安慰,效果不太好。
✅ 改法:一開始就建立安全感!他拿初稿時,我除了說「你起步很棒」👉 還要加一句:「論文難免有波折,我會陪你走完。」讓他知道:我會在,不會丟下你。
👪對家長來說,也可以在作業一開始就說:「我知道這不容易,我們一起來。」
👩⚕️ 同事帶新人,也可以說:「我知道你想做好,過程有問題我會幫你。」,例如新人整理病歷時,我會說:「你願意試很棒,有錯沒關係,我們一起改。」這樣他們不會一挫折就覺得孤立,自我放棄的機率就能降低。
📌 事先打預防針:「我知道你很努力,這次沒做好不代表你不行。」✋ 遇到狀況時,先肯定意圖:「我看出你想積極學習。」然後再說:「我們一起想想怎麼改進。」
這樣就能補足他們缺乏的逆境訓練,讓他們不怕跌倒。
🛡️解法2:分離「行為」與「自我」,降低防衛心
那位遲到的住院醫師,被提醒後爆炸、用請假抗議,可能是覺得自己整個人被否定了。📘 書中的建議很有用:✅ 要把「行為」跟「他這個人」分開。
例如他遲到時,可以先說:「值班後是不是很累?交班遲到我們可以想想辦法。」再補一句:「這次遲到不代表你不認真,下次我幫你設個鬧鐘怎麼樣?」這樣他不會覺得被攻擊,也不需要用忤逆來防禦情緒。在ADHD孩子的情緒管理中,先分離行為與自我,能減輕情緒反彈。
👪 對 ADHD 孩子:「你忘了東西是小事,不是你不好,我們一起記住下次。」
👩⚕️ 同事帶新人也一樣:「這文件有誤沒關係,我們調整一下方法。」
❗ 提早說明:「這不是針對你」👉 可避免他們把指正當成否定。
🛡️解法3:心理報酬+逐步挫折,培養復原力
現代年輕人習慣🌟「獎賞文化」→ 沒有獎勵就不想動、遇到困難就逃避。
像那個論文學生沒被誇,就直接擺爛。但如果寫得普通,實在無法硬給實體獎勵。這時候:「心理報酬」就變得很重要!例如:「你花了很多心思,這已經很不容易了。」這種認可是心理上的鼓勵,讓他覺得被看見,就不會崩潰。 也可以將任務分段:先處理表格格式,成功了再加難度,👉 逐步堆高信心。
👪 對孩子來說:「你開始寫作業很棒,我們先寫一行試試。」
👩⚕️ 同事帶新人也適用:「這病歷先分一半,做好了我再教你下一步。」
🎯 心理支持+小步驟 = 避免他們因沒獎勵而放棄。
✅預防比補救重要
這一代年輕人,習慣「讚美教育」👍長大:習慣被疼愛,卻沒練習調節負面情緒。📌 結果在職場上,常出現「被害者意識」
他們不是不願意努力,而是:太怕失敗、太需要別人撐著。他們也不是故意難搞,而是:沒練過抗壓,一碰到挫折就用放棄或忤逆保護自己。
孩子幸福,但孩子的成長變慢了。 對家長來說,得早點給安全感; 對同事來說,帶新人也得耐心預防。
👉 讓他們不怕跌倒,在支持的環境中持續成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