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點燃的情緒(臨床現場 × 情緒壓力)
🔥被點燃的情緒
上一篇〈想被認可的孩子(非認知能力 × 甘え) 〉談到,現在許多年輕人因為缺乏非認知能力,容易出現兩種反應:
1️⃣ 得不到認可就自暴自棄
2️⃣ 被提醒就立刻反彈
我原以為這樣的行為只是理論,但在臨床教學現場,這些情緒反應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尤其是我們這一代的醫師或老師,很容易在帶新人的過程中感到挫折。我帶過幾位住院醫師與醫學生,他們的情緒反應,真的讓我覺得:「這不只是玻璃心,而是情緒調節出了問題。」
🎓 案例1:論文被退就放棄,不是偷懶,而是自我價值崩塌
有位學生一開始非常積極,想寫論文表現自己。我鼓勵他,他也持續回報進度、熱情十足。每次我誇他一句,他就更有勁。當時我還想,也許他是可以一路念到博士班的好苗子。
但第一次送出論文後被退件,理由只是些小錯誤,改改就好。但他卻像洩氣的氣球,整個人垮下來,說:「太麻煩了,我不幹了。」
我試著鼓勵他再試一次,但他回:「反正我也寫不好。」從那之後他的投入度大幅下降,甚至開始用團購等瑣事當藉口閃躲,還提醒我「不要下班後傳訊息」。
他不是不努力,而是太依賴外界的肯定。一旦沒被誇獎,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是一種「被誇大的自我價值」在批評下崩盤的情緒反應,也正是非認知能力不足的表現。
⏰ 案例2:遲到被說就炸,不是不懂規矩,而是情緒被誤解成攻擊
另一個學生,一開始也非常有禮貌,甚至有點討喜。但某天他晨會遲到,我好意提醒:「最近很忙可以理解,但還是得設個鬧鐘,會議不能遲到喔。」
沒想到他臉色一沉,語氣變得強硬:「我都累成這樣了,還要被挑剔?我不需要遵守什麼狗屁規定!」說完轉身走人。之後幾天明顯疏遠我,交班時也只是照本宣科,氣氛冰冷。這種感受,讓我覺得,跟ADHD孩子被糾正時的反應很像:一被說就炸,然後逃避。他們常把批評當成否定,情緒一來就失控。
他的反應並不是因為不守規矩,而是「把提醒當成攻擊」,覺得被否定、被針對。背後可能是覺得我「不疼愛他」。他期待我包容他的失誤,而不是點出來,一被提醒就覺得自己被嫌棄,整個情緒崩盤。這種「被害者意識」常讓人情緒爆炸,就會把事情放大到全盤否認,由於認為自己不受重視而表現出鬧憋扭、乖僻行為、態度扭曲變得蠻橫,其實背後隱含的是對「關係安全感」的期待落空。
💡他們不是故意玻璃心,而是沒有學過怎麼承接負面情緒
兩位學生其實都不是不努力的人,但他們共同的問題是:
🔸 太依賴外界肯定來建立自我價值
🔸 無法分辨「批評行為」與「否定自我」的差異
這樣的情緒機制,也出現在我過去寫過的 ADHD 青少年身上《我不好,我一事無成》。他們不是壞,也不是懶,而是因為「過去長期接收到負面訊息的受挫經驗,形成了低自我價值觀」,讓他們對未來不再有所期待。一旦期待落空,情緒就會瞬間炸開,甚至搞破壞或乾脆放棄。
🎯 小結:情緒管理與挫折教育,是這一代最缺的能力
這兩個例子讓我很有感,也讓我反思,我們當老師的,不只是教技能,更得教他們怎麼站起來。
他們不是不願意成長,而是沒學過怎麼處理負面情緒。他們需要的,或許不只是讚美,而是能承接情緒的陪伴與適時的引導。
👉 下一篇文章,我會分享怎麼幫他們走出這種困境,重新學會怎麼面對挫折、走出依賴。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