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就是不想讀」時,用4個方法能騙過你的大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時刻🤔:明明知道有一堆事要做,卻總是提不起勁,只想滑手機📱、追劇📺,最後陷入「不想做 → 焦慮 → 更不想做」的惡性循環?其實,這是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中的「啟動(Initiation)」功能失調所造成的困境。
別擔心,我也一直有這個困擾。最近看了一個 YouTube 頻道「Med School Insiders」,他們提到,依賴動機是不可持續的,而一套系統才是讓你真正產生成果的關鍵。我自己實測了一下這個「對抗拖延系統」,效果超讚👍,特別適合在完全不想動的時候使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方法一:診斷與接納
與其責怪自己懶,不如先像偵探一樣調查「案發現場」。很多時候,我們並非懶惰,而是因為焦慮😰、害怕做不好或任務太龐大而選擇逃避。
怎麼做?
- 拿出手機備忘錄或筆記本,花一兩分鐘快速記錄:
- 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煩躁、累、無聊?)
- 我從什麼時候開始想拖延?
- 具體原因是什麼?(任務太難?太模糊?)
為什麼有效?
- 幫助你接納情緒,找出問題根源。當你清楚知道「敵人」是什麼(例如:第一章太難),而不是模糊地覺得「我就是爛」,就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方法二:施展「語言魔法」
語言塑造思維。你對自己說話的方式,決定了你的行動力。透過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改變幾個關鍵詞,就能扭轉消極心態。
魔法一:大聲問「那又怎樣?」(So What?)
- 當內心出現「天啊,我完全不想讀這科」時,試著心裡或開口問自己:「那又怎樣?」
- 這個叛逆的小動作能打破自憐自艾,把焦點拉回現實:「還不是得完成它!」
魔法二:把「但是」換成「以及」
- 拖延語句: 「我必須學期中考,但我現在好不想動。」
- 動力語句: 「我想考個好成績,以及我現在覺得有點沒動力。」
- 小小轉換,讓大腦從「必須做卻不想」切換到「想達成目標,怎麼解決沒動力?」模式
🎬方法三:啟動「無痛開機」模式
拖延最大的敵人,就是「開始」的那一瞬間。只要成功「開機」,後續就順利許多。
技巧
- 終極分解法:把任務拆到最小,「我只讀第一個小節」或「只讀這一頁前兩段」,簡單到笑出來,拒絕理由消失。
- 番茄工作法:設定25分鐘專注,結束後休息5分鐘⏱️,降低心理壓力。
- 爛開始原則:對報告、作文這類創意工作,先寫一堆「爛東西」,只要開頭了,後續修改更容易。
🎵方法四:給學習加點樂子
單純痛苦的學習,大腦自然想逃避。試著加入樂趣和獎勵,提升正向回饋。
建議
- 主動換檔:讀書膩了?換做題、寫筆記、畫心智圖、聽相關 Podcast,保持新鮮感。
- 設定心動獎勵:完成任務後給自己明確獎勵,如「讀完三小節,就看一集動漫」或「寫完報告,就去買奶茶」。
- 改變環境 & 動起來:換圖書館、咖啡廳,甚至客廳動一動(開合跳、深蹲),五分鐘就能重置專注力。
✅總結與行動建議
下次覺得「就是不想做」時,可以這樣試:
- 先停下來(方法一):寫下感受與想法,接納不想做的情緒。
- 換個說法(方法二):認知重構:「我必須完成XX任務,以及我覺得很煩。那又怎樣?先做兩分鐘試試。」
- 立刻開始(方法三):25分鐘番茄鐘,或只做最小部分,解決啟動困難。
- 增添樂趣(方法四):打開喜歡的音樂,或完成後吃點零食,行為活化!
記住,目標不是消除負面情緒,而是學會帶著它們前行。這套方法核心就是「欺騙大腦」,讓任務看起來簡單、有趣,從而願意行動💥。
延伸參考:
🔗多技巧可參考 「Med School Insiders」 的精彩影片中整理來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搜尋他們的頻道,挖掘更多學習寶藏!
🔗故事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