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持續注意力:動機、時間與支持系統的三重關鍵
✨前言
注意力是一個發展性的歷程。隨著孩子年齡增加,注意力缺失的表現和困擾也在改變。低年級時,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坐不住、一直動」,很難專注在課堂或作業上。但進入中高年級後,好動反而不那麼明顯,更多變成「做事做不久」、「容易分心」、「沒辦法一直堅持」──這些持續專注力的挑戰。這些問題,「只要靠意志力更堅持一點」就可以解決。但現實是,單靠意志力,是撐不久的。小朋友的動機、時間分配、人際支持,缺一不可。
1. 從「我應該」到「我要」:培養內在動機🎯
我們經常要求孩子「要專心」、「要好好寫功課」,但孩子內心很可能在想:「我為什麼要做這些?」、「我有義務嗎?」、「你哪來的自信覺得我會去做?」有來上課就不錯了,還想要求那麼多?
對於學習有挫折的孩子,之所以會繼續學習,其實是因為被制度、責任或對失敗的焦慮驅動去做,而不是出於熱忱或興趣。當學習只剩「應該」,缺乏「自己想要」的動機時,往往讓小朋友只想著應付,無法有持續專注力。
所以,我們該怎麼辦?持續注意力,其實需要轉換成更自動化、更貼近自我意義的行動
- 思考一下,這件事(學習、練習、做家事)對他自己有什麼小小的意義?
- 仔細想想有沒有哪一部分,是他自己想挑戰、想嘗試的?用正向語言鼓勵他「我願意試試」、「我想挑戰看看」
- 不強調完美,而是強調「願意嘗試、願意每天進步一點點」,慢慢累積動機。
2. 時間有限:學會「框住」專注時段⏳
你可能會發現,孩子不是故意拖延,而是時間總被其他事「默默吃掉」。明明說要寫作業,結果一開網頁,一個手機訊息提醒,就忘了正事。對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來說,時間本來就是最容易流失的資源,他們會本能地把更多時間花在遊戲、運動、娛樂,難以主動拿來做該做的事。
怎麼幫孩子有效規劃時間?與其空泛地要求「你要自己安排好」,不如陪他一起設計每日的小規律
- 幫孩子「框定」一段明確的專注時段(例如晚餐後30分鐘),就是用來做功課或閱讀的時間,其他事情先放一邊。
- 可以用計時器、行事曆等工具協助孩子「看見」時間的流動。
- 定一個時間框架內一定可達成的低的底線,讓成功的感覺持續累積,孩子也會更願意自主投入。
3. 支持系統很重要:別讓孩子獨自奮戰🤝
再認真的孩子,也有動力低落、覺得無力的時候。尤其對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來說,「長期單打獨鬥」只會更快耗盡心力。真正能讓孩子堅持下去的,是來自家人、老師、同儕的正向支持。如果周圍沒有人陪伴、鼓勵、分享,孩子很容易中途放棄或陷入挫折。這種情形特別是在長假、升學、轉換環境(如升上國中)時,有的孩子會因為失去舊友、適應新環境感到孤單,甚至失去學習的動力。
這時,陪伴與同儕支持格外重要。
- 創造歸屬感:鼓勵孩子參與社團、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讓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這種「小團體」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孤軍奮戰,進而激發持續努力的動力。
- 提供資源:如果面臨轉學或升學,家長可以及早安排參觀新學校、安排認識新同學,減輕孩子的焦慮。
讓孩子感受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努力」,當遇到挫折時,有人可以討論、一起調整,這比任何壓力或威脅都有效。
結論🏆:
培養孩子的持續注意力,不是透過強化靠意志力硬撐,意志力需要消耗大量心智能量(mental effort),對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來說尤其困難。成功關鍵在於降低心智負擔,建立自動化的專注習慣。透過點燃內在動機、框定明確的時間,以及正向的支持系統,讓孩子「我應該」轉換為「我要」,感受到學習的意義與成就。正向鼓勵與陪伴,遠比責罵、羞辱或壓力更能激發持久的專注力。每一步小進步,都是孩子自信與成長的基石。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