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被認可的孩子(非認知能力 × 甘え)
最近我讀了 榎本博明 (著)《「指示通り」ができない人たち》📘(中文翻譯本:《當部屬無法依指令做事》:很努力卻沒照你說的執行、重複同樣的錯、忘東忘西、把建議當惡意、被客戶牽著走……一步驟消除主管帶人困擾)。
這本書主要從🧠大腦的認知功能出發,說明為何有些人無法聽懂指令。在第3章提到「非認知能力不足怎麼讓人容易受挫」,讓我很有共鳴。
👂我常聽到老師或家長抱怨:「現在的草莓族世代超難帶!」、「好想早點退休啊!」。現在的教育很愛用「讚美教育」,孩子在誇讚中長大,沒什麼機會練抗壓。
結果就變成「得不到認可就自暴自棄」和「被提醒就立刻反彈」。我在帶一些學生時也常見到這些情況,覺得特別能套用到我們的日常。
🍓 草莓族的兩大特徵
1️⃣ 得不到認可就自暴自棄
例如我有個很優秀的學生,寫論文時被誇就很積極,但論文被委員退回來、點出哪裡漏掉,他就整個沒了力氣,直接說:「算了,我不幹了。」
2️⃣ 被提醒就立刻反彈
另一個學生早上晨會總是遲到,我好意提醒一下,他卻整個爆炸,回嗆:「我就是愛睡覺,我不需要遵守什麼狗屁規定!再講,我們就掰!」
甚至乾脆直接請假不來會議。類似這種情形,相信家長會說:「我家小孩也是,誇他時超開心,一挫折就垮!」同事也常抱怨:「新人玻璃心,帶不動!」
🔗 這跟我在《兒童情緒發展的三大關鍵:了解、表露、調節》裡寫的很像:情緒調節是個大挑戰。
📘「甘え理論」怎麼看?
這種現象,書裡引用日本精神科醫師土居健郎的「甘え理論」(依賴驕寵理論)。🧠 他研究日本人的心理特質,認為人際情感像小孩對父母撒嬌,希望被包容、被疼愛的那種依賴感。這種情感需求是人類天生的,
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沒能好好建立「情感安全感」,就會特別期待別人一直給他支持、肯定。💥 一旦期待落空(得不到誇獎或被批評),他們就容易崩潰,甚至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我想到我住院醫師時學習精神分析的經驗,覺得很有道理。例如:那個放棄論文的醫學生👨⚕️,可能期待我像個「好媽媽」一樣一直哄著他,當論文被退時,他覺得我沒護住他,就乾脆不玩了。😠 那個反彈的醫學生,可能希望我包容他的特性,而不是點出來,一被提醒,他就覺得我在「找麻煩」。
這種「想要被寵」的心理,完全符合草莓族的行為! 土居還提到,這種依賴如果沒被好好引導,就會變成一種脆弱:他們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太怕失敗,太需要別人幫他們撐著。這點特別能解釋為什麼年輕人一碰壁就放棄,或一被說就炸毛。對新世代的孩子來說,這種「想要被寵」的感覺真的很常見。
💡帶人的啟發
不管是有新新人類的家長,還是我們這些帶新人的同事,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線索。草莓族不是故意要氣人,他們只是還沒學會怎麼自己站起來。對於這些難伺候的「偉人」,土居的理論讓我想到:我們不只要教他們做事,還得幫他們建立那種「就算跌倒也沒關係」的安心感。
書裡也建議:
👉 要讓他們知道「被批評 ≠ 不被喜歡」
👉 要教他們把「自己」跟「做的事」分開看
我覺得這想法很值得試,特別是用在這一代年輕人身上。
📍下一篇文章,我會分享醫學生的故事,看看他們的行為背後藏著什麼困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