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遊戲成癮的根源與解決之道(上):為什麼孩子沉迷遊戲?—看見成癮背後的傷
不知有沒有孩子曾經對你說過這些話「我不好,能力平庸,意志薄弱,就是廢渣,學費小偷!」😞💭。然後繼續躲在閣樓開著電腦做自己的事情,叫不下來,這樣的孩子,常常讓父母感到無奈與焦慮,尋求網路成癮特別門診求助。然而,成癮背後的真相並非單純的「缺乏自制力」,而是更深層的心理需求,遊戲成癮的根本原因在於孩子內心的自卑感,以及對🏆「比別人更優秀」的價值觀的執著。
🗣️他常對你這麼說嗎?
「我就爛,沒辦法,我就是意志力差,是個廢物,是在浪費學費的小偷!」
不知有沒有孩子曾經對你說過這些話,然後繼續躲在閣樓開著電腦做自己的事情,叫不下來。這樣的孩子,常常讓父母感到無奈與焦慮,尋求網路成癮特別門診求助。然而,成癮背後的真相並非單純的「缺乏自制力」,而是更深層的心理需求,遊戲成癮的根本原因在於孩子內心的自卑感,以及對「比別人更優秀」的價值觀的執著。
🤐成癮的背後,是脆弱的自我價值:
許多孩子陷入遊戲成癮,其實是因為內心深處充滿了自卑,並且背負著一個沉重的信念:「我必須比別人更好,才有價值。」當他在現實中屢屢受挫、無法滿足這個期望時,遊戲成了唯一可以逃避挫敗、獲得肯定的空間。
這不只是成癮的問題,而是孩子正以他的方式,努力對抗心中的痛。
❤️與其糾正行為,不如先看見他的心
如果我們只是從行為層面出發,強硬限制時間或責備他「不夠自律」,往往只會讓他更封閉自己。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用「同理心」去接住他的感受——理解他為何逃避、他在逃避什麼。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他才能開始放下防備,重建自我價值,也才願意相信:「原來我不需要完美,也值得被愛。」
🔍遊戲成癮的根源:自卑感與錯誤的價值觀
為何孩子會感到自卑😔?
許多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並非因為遊戲本身多麼有趣,而是因為內心深處的強烈自卑感。這種自卑感讓他們感到自己「不夠好」,無法滿足外界對「成功」的期待。為了彌補這份空虛,他們轉向遊戲,追求高分、升級或虛擬成就,因為這些能提供即時的成就感。
自卑感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共同影響,包括以下因素:
- 無法達到他人與社會標準⚖️:
- 孩子從小被灌輸「他人標準」(如父母、同儕的期待)與「社會期待」(如學業成就、行為規範),這些標準可以分用三個面向來說:道德(是否正確,如守時、誠實,沒有做害羞的事情)、優秀(是否在學業或才藝上出眾)、努力(是否展現意志力)。
- 當孩子反覆無法達到這些標準時,例如考試失利、被老師批評或與同學比較,他們會開始內化一種負面認知:「我永遠不夠好。」這種認知逐漸累積為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 例如,一位國中生因數學成績低於班上平均,父母無意間說「你怎麼連這都不會」,孩子可能開始認為「我就是沒用」,自卑感由此萌芽。
- 比較文化與外部壓力🤺:
- 在台灣,升學主義與比較文化加劇了自卑感的形成。孩子常被拿來與同學、兄弟姊妹或「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例如「隔壁小明考100分,你才70分;人家小莉都主動幫忙收拾,你都不會」。這種比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外在表現,而非內在特質。
- 社群媒體的盛行進一步放大比較壓力。孩子看到同齡人在線上展示成就(如高分遊戲戰績或完美生活),更容易感到自己「不如人」,加深自卑感。
- 內化的負面自我形象🖤:
- 自卑感一旦形成,孩子會將失敗歸因於自身缺陷,產生他們會逐漸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我既不正確,也不優秀,連努力都做不到,是個廢物,學費小偷。」,並把自己貼上「道德有缺、能力平庸、意志薄弱」的自我標籤。例如,他們可能認為「我不守規矩是因為我壞」、「我成績差是因為我笨」、「我放棄是因為我懶」。
- 這種負面自我形象進一步讓孩子逃避現實挑戰,轉而尋求遊戲的虛擬世界。遊戲提供即時的成就感(高分、升級、獎勵),讓他們暫時忘卻自卑,彷彿在虛擬世界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只是,當我們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需求後,是否能用更柔軟的眼光👀,看見孩子內心真正的痛? 下一篇,我們將一起談談:當孩子卡關時,父母可以怎麼陪他走出這條看似無解的路。
延伸參考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