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不知長進才會在這裡


 資源班老師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舒服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面對學生的負面自我認知。有些ADHD孩子可能會說😛「我就是不好,所以才會來讀資源班」這樣的言論,以此來攻擊老師或逃避學習。這不僅讓老師感到沮喪😞,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想法會阻礙孩子自身的學習和成長。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ADHD孩子的負面自我認知並非大人常說的「你想太多了」,不是指責他不可以這樣想就可以了。ADHD的核心症狀有注意力缺失、過動衝動,以及執行功能缺失。這些症狀會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許多挫折,進而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

研究顯示,ADHD孩子的負面自我認知與其在家庭及學校環境中的挫折經歷密切相關。例如: ADHD症狀與學業問題以及對學習和自身的負面態度有關 (Rogers & Tannock, 2018)。(🔗延伸參考閱讀:ADHD與學習困難)台灣高淑芬的研究發現ADHD孩童的母親常覺得有更高的心理壓力和較少家庭支持,母親對孩子的態度較少親切,並且更加過度保護和控制(Gau, 2007)。另外,ADHD的行為特徵在台灣小學生中顯而易見,老師和其他孩子的評價可以準確區分出具有ADHD特徵的孩子(Li et al., 1995)。以至於ADHD孩子的自我認知顯著低於無ADHD的孩子,這種負面自我認知往往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長期的影響 。

面對這樣的挑戰,資源班老師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 🔄拆解負面標籤,建立正向連結:
    • 辨識情緒,同理感受:當孩子說 「我就是不好,不知長進」時,首先要忍住否定孩子說法的衝動,辨識孩子的情緒,並選擇適當的情緒用詞來表示理解和同理。可以說:「你聽起來很生氣/難過,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Yang & Schaller, 1997)。
    • 拆解「不好」的標籤:引導孩子思考「不好」的具體表現是什麼,例如:上課不專心、寫作業速度慢等等。(🔗延伸參考閱讀:不平凡也沒關係\~接受作爲ADHD 的自己)
    • 建立正向連結:將這些「不好」的表現與ADHD的症狀連結,讓孩子明白這並非個人品格缺陷,而是大腦功能上的差異 (Chou et al., 2020)。
  2. 👍從優勢出發,強化正向經驗:
    • 發覺孩子的優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ADHD孩子也不例外。老師可以通過觀察和評估,找到孩子的亮點,並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延伸參考閱讀:如何增加小朋友的信心 )
    • 創造成功經驗:針對孩子的優勢和興趣,設計適合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強化正向經驗 (Huang et al., 2015)。
    • 正向增強:當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具體的讚美和獎勵,例如口頭表揚、小貼紙、額外的遊戲時間等等,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Li et al., 1995)。
  3. 👯團隊合作,共同支持:
    • 家校合作: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並在家中持續強化正向的觀念和行為(Gau, 2007)。
    • 跨專業合作:必要時,可以尋求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的協助,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Chou et al., 2020)。
資源班老師的角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建立正向的自我認知,發展學習的自信心。通過理解ADHD的生理基礎,並運用有效的策略,資源班老師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負面情緒,發揮潛能,邁向成功。

參考文獻:
  1. Rogers, M., & Tannock, R. (2018). Are classrooms meeting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hildren with ADHD symptoms?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22(14), 1354-1360.
  2. Shur-Fen Gau, Susan. "Parental and family factors for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Taiwanese children."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41.8 (2007): 688-696. 
  3. Li, C., Copeland, E., & Martin, J. (1995). Peer Relations of Children in Taiwa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16, 
  4. Yang, K., & Schaller, J. (1997). Teachers' Ratings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Decisions for Referral for Services in Taiwa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6, 249-261. 
  5. Chou, W. J., Liu, T. L., Hsiao, R. C., Chen, Y. M., Chang, C. C., & Yen, C. F. (2020). Caregiver-attributed etiologies of children’s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tud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5), 1652. 
  6. Huang, Y. H., Chung, C. Y., Ou, H. Y., Tzang, R. F., Huang, K. Y., Liu, H. C., ... & Liu, S. I. (2015). Treatment effects of combining social skill training and parent training in Taiwanese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14(3), 260-267.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