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分心是怎麼形成的:一個聰明學生的故事

許多人認為ADHD的孩子天生就容易分心,但實際上,分心是發展出來的。相較於一般孩子,ADHD孩子對抗外界誘惑的能力較弱,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多重干擾的情境時,經歷了注意力轉移、短期滿足的吸引力,以及習慣的形成等過程,最終發展出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分心的行為表現。

分心是如何養成的呢?

1. 初始情境:多重干擾的存在

想像一位聰明的ADHD學生,他坐在書桌前準備完成今天的作業。桌上有一台連上網路的電腦,手機也在旁邊不時傳來訊息通知。而他的學業表現優秀讓他成為同學們的救星,不斷有人從網路上向他請教問題,同時,身邊的同學也頻繁請求他的幫助。
在這樣的情境下,聰明學生面臨著多重分心來源:來自網路的訊息通知、同學的請求以及自身的學業壓力。這些都是他原本作業之外的干擾因素。

2. 注意力轉移:分心的開始

當他開始作業時,注意力可能最初集中在手頭的任務上。但很快,網路上的訊息通知吸引了他的注意,讓他不由自主地查看訊息內容,或者回覆同學的問題。這一瞬間的注意力轉移可能看似無傷大雅,但卻為分心打開了大門。
隨著每一次的注意力轉移,這名學生的注意力逐漸從作業轉向其他事務。他可能感受到幫助同學的成就感,或者回覆訊息的即時滿足感,這些短期的快樂強化他未來選擇這些行為的傾向。

3. 短期滿足的吸引:強化分心的衝動

隨著注意力的轉移,學生開始評估這些行為的價值。在此時,回覆訊息、幫助同學的行為在當下顯得特別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帶來即時的正面反饋。相較之下,完成作業所能帶來的學業成就感卻顯得遙遠且抽象。
這種評估的結果是,小朋友更傾向於選擇那些能夠立即滿足他的需求的行為,而不是專注於原本的學業任務。每次這樣的選擇,都進一步強化未來選擇類似行為的可能性,讓衝動逐漸變得更強烈。(延伸參考:ADHD孩子的學習策略:設定目標,分解任務,刻意練習)

4. 習慣的形成:分心成為習慣,難以回頭

隨著這些行為模式的不斷重複,小朋友會逐漸養成一種習慣,即在作業時經常分心去處理其他事情。這種行為模式一旦成為習慣,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動化,他甚至不再需要有意識地做出選擇,而是下意識地重複這些行為,手機一個叮咚,便開啟他拿手機回應分心的行為。
習慣的形成使得改變行為變得更加困難。每當他試圖專注於作業時,來自網路或周圍的干擾都會觸發這些已經深植的反應,讓他越來越難以回到專注的狀態。(延伸參考: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專注力與自我控制)

5. 陷入困境:無法回復專注的惡性循環

當分心行為逐漸成為習慣,小朋友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中。每次分心行為都進一步削弱了他的自我控制能力,讓他在面對後續干擾時變得更加脆弱。即使他想要專心完成作業,他也發現自己難以抵抗這些即時的誘惑。
這樣的情況下,聰明學生可能逐漸失去對學業的掌控,因為他已經習慣在作業時間內做其他事情,而不是專注於學業本身。隨著這種行為模式的固定,他越來越難以恢復到原本的專注狀態,最終導致學業成績的下降和自我效能感的減弱。(延伸參考:從ADHD到成功就業:不是分數,是社交與精神健康)

結論:理解ADHD孩子的分心發展

分心是一個發展歷程,ADHD孩子的分心行為並不是出生就有的,也不僅僅是因為ADHD這個診斷本身。相反的,分心行為是通過一系列的環境與心理互動歷程逐步形成的。隨著分心行為的重複發生,孩子對這種短期滿足的依賴會增強,他們更容易選擇分心活動而非專注於長期目標。每次分心後,這種行為模式會變得更加根深蒂固,逐漸演變為習慣。一旦這種習慣形成,改變它就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孩子已經在面對類似情境時下意識地選擇分心,而不是集中注意力。
分心的形成是一個逐步加劇的過程,最初的微小干擾可能看似無關緊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干擾會逐漸累積並最終形成習慣。一旦習慣形成,小朋友就會陷入難以回復專注的困境。早期的介入和行為管理對於防止分心行為的惡化非常重要。只有及早識別並打斷這些行為模式,小朋友才能夠重新掌控自己的事務,保持專注並達成長期目標。

參考資料:

🔗Duckworth, Angela L., and James J. Gross. " Behavior Change." Organizutional Bebar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sser 161 (suppl.) (November 2020): 39-49.https://doi.org/10.1016/j.obhdp.2020.09.002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