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為治療ABC理論:解決孩子躲房間不出來的困擾

 


孩子喜歡整天窩在房間內,找他必須要去房間找,喊不出來,再喊就生氣威脅我不跟你好了😡,可以怎麼做呢?

躲房間不理人的情形常見於有情緒困擾的小朋友,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往往讓很多父母感到苦惱。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行為治療的🔤ABC的理論來做原因分析。
行為分析術的A指行為的引發因素(Antecedent),B指行為本身(Behavior),C指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小朋友喜歡窩在房間裡面不出來,以ABC來分析, A 可能是大人的呼喊觸發了焦慮和害怕的情緒狀態,B 面對這種焦慮害怕,小朋友選擇躲進自己的小天地來安撫情緒,C 躲進角落小朋友得到了短暫的放鬆和舒適感,消除了焦慮害怕的情緒。結果強化了躲在房間的行為。

解決的三個要點 🔑:
要點1-💞建立信任與溝通:小朋友會想待在房間裡。有可能是因為小朋友過去遇到了情緒上的問題或是人際關係上的壓力時,在無助之下,找到了一個可以讓自己放鬆、躲避現實的作法。在這樣的情況下,硬要攻進小朋友的房間,讓小朋友失去安全的空間,很容易讓小朋友理智斷線出現爆走。對於情緒困擾,家長可以主動關心小朋友的想法、感受,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透過與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面臨的困惑或壓力。

要點2-🤝鼓勵與陪伴:家長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制定規劃,例如每天固定時間開家庭會議,去戶外走走、安排報名運動社團或學習新事物等。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目標性地行動,讓孩子擴大社交圈以及增進人際關係。此外,家長也可把自己的興趣介紹給小朋友,邀請小朋友一同參加活動,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

要點3-👏強化好行為:當小朋友出現離開房間的行為時,家長應透過正向強化加強良好行為,增強正向行為的發生機率。例如,當小朋友走出房間,主動參與到家庭活動中,家長可以給予鼓勵和認可,讓小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改變得到了正面的回饋。

小結:ABC模式對於引導小朋友的行為具有重要意義。小朋友窩在房間不出來,往往是過去不良經驗長期累積出來的防禦舉止。這樣的小朋友需要很多關懷而不是責備。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語和態度,避免貶低或批評。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心理創傷,經常與他們溝通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夠幫助小朋友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健全小朋友的身心發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