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為治療ABC理論:解決孩子躲房間不出來的困擾
這樣的情況常見於有情緒困擾或人際壓力的孩子。我們可以用行為治療的🔤 ABC 模式 來分析與改變這樣的行為。
🔤 行為ABC是什麼?
-
A(Antecedent)前因:行為的觸發因素。 如無聊、被要求做不喜歡的事。
- B(Behavior)行為本身:孩子實際出現的行為, 如講話、破壞、挑釁。
- C(Consequence)後果:行為後的結果與回饋, 如得到注意力、逃避要求。
以「躲房間」為例:
家長大聲喊孩子(A),孩子感到焦慮、害怕(情緒觸發),選擇躲進房間(B),因而短暫放鬆(C)。焦慮被解除,孩子便學會「躲起來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這個行為就被強化,久而久之,這個行為會越來越頑固,孩子更難主動走出房門。
🔑 用ABC架構幫孩子走出房門
💞 A:改變前因──建立信任與安全感:小朋友會想待在房間裡。有可能是因為小朋友過去遇到了情緒上的問題或是人際關係上的壓力時,在無助之下,找到了一個可以讓自己放鬆、躲避現實的作法。在這樣的情況下,硬要攻進小朋友的房間,讓小朋友失去安全的空間,很容易讓小朋友理智斷線出現爆走。對於情緒困擾,家長可以主動關心小朋友的想法、感受,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透過與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面臨的困惑或壓力。
「我知道你想一個人待一下,我等下再來找你,好嗎?」
先讓孩子知道「被叫到」不再等於被責怪。
🤝 B:改變行為──陪伴與參與:等孩子願意短暫出房門時,不要急著說教,而是先用陪伴取代指導。可以規劃一些中立、不具壓力的活動:家庭遊戲、外出散步、嘗試新社團。
當孩子願意參與,就代表「行為」開始轉變。家長也可把自己的興趣介紹給小朋友,邀請小朋友一同參加活動,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
孩子需要在安全感中,重新學會「和人一起也不會受傷」。
👏 C:改變後果──強化好行為:當小朋友出現離開房間的行為時,家長應透過正向強化加強良好行為,增強正向行為的發生機率。例如,當小朋友走出房間,主動參與到家庭活動中,家長可以給予鼓勵和認可,讓小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改變得到了正面的回饋。
「謝謝你出來陪我們,真的很開心看到你。」
讓「被肯定」取代「被壓力推動」。
每一次被鼓勵的經驗,都是下一次願意出來的動力。
小結:孩子窩在房間的行為,往往不是叛逆,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行為治療的ABC理論提醒我們:理解、陪伴、強化好行為,比催促更能幫助孩子走出房門、走出困境。當家長能以關懷取代批評,孩子也會慢慢學會相信——這個世界值得被走出去💗。
留言
張貼留言